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周礼》记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

史料二

图中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着重标出了9支军队的驻地、军队番号、防区界线、军事设施和行动路线。图幅中部的三角形城堡,是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指挥城堡后面注有“甲钩”“甲英”的地方是军队武器、粮草的集聚地。

图: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史料三《晋书·裴秀传》记载,裴秀曾提出制图六体:一为“分率”(比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定道路距离),四为“高下”(相对高程),五为“方邪”(坡度起伏),六为“迂直”(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材料二   传说大禹铸九鼎,鼎上即有九州地图,称《山海图》。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有比例的概念,地图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种类为军事图和各国各地区图。

汉代的地图种类更多,出现了地形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涉及的地域也扩大到汉朝周边。

西晋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的理论,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

隋唐时期的地图有了等高线的概念,有的还附有文字,记载了户口、赋税、山川等,形成了全国性的图经或图志,并成为朝廷制定和实施政令的依据。

南宋时期,印刷地图出现。

明代的地图《广舆图》开创了系统地使用图例和“计里画方”的制图方法,并经印刷而大量发行。

宋代至明代,各类航海图也相继出现。

明末时期,西方传教士将投影法、经纬度测量法带入中国。清朝政府在传教士的协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纬度测定,绘制了《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标志着中国传统制图技术达到顶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创新发展联合体2024届高三2月入学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内容简介:近代最早一批走向世界的国人参加欧洲各国的宫廷舞会、交际舞会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国度里,西方交际舞的传入在社会各界会引起怎样激烈的矛盾与斗争?求学海外的第一拙专业舞蹈家怎样使西方舞蹈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中国的新舞蹈艺术?在《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中,也许您能找到一些答案。

摘编:鸦片战争之后,屡遭西方列强侵略的清王朝,已经完全处于“将萎之华,惨于槁木”的境地。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与督促下,清政府开始派出驻外使团。这些使团的人员,亲历西方,实地考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并且由于官方的派遣、特殊的身份,被邀参加了许多宫廷、贵族、富商等举行的交际舞会,也被邀请观看了许多舞蹈演出,在他们的日记、随笔里,我们发现了近代国人走向世界,接触、了解西方舞蹈的最初的足迹。

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成为国人一种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反映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由陌生、新奇、甚至排拒到交流、融合这样一个大趋势。虽然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但是却打破了中国城市民众精神世界的封闭、单调与宁静,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和仿行西洋生活方式,并顺应中国文化加以改易和创新,传统的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抑或适时增添了不少新内容而发生着变异。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由此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国社会呈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改编自张艳《激荡与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武装走私、抢掠骚扰。为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四年(1371年),颁布“禁海令”;洪武七年(1374年),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市舶司。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放开朝贡贸易,仍不准民间出海。而后随倭患海禁愈加严格。隆庆元年(1567年),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和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但仍禁止对日本贸易,私自前往以“通倭”罪处。隆庆开关使民间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东南沿海海外贸易进入新时期。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明显。明朝产品诸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欢迎,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闭关锁国》

材料二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这些殿阁大学士只是“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而且一般来说品级很低,只有五品。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

根据规定,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另外阁臣与皇帝和皇太子多有师保关系,往往加上三公三孤,投太子三师三少,又负责筵经日讲,这些都构成了与一般朝臣不同的特殊身份,他们对皇帝和皇太子的影响自然要多于其他大臣。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于江泰《明朝内阁对皇权的制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概括明朝“隆庆元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政治影响。
2024-03-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却出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过程,即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体体现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03-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祁东县成章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第一次中央官制改革有名无实。其后设置资政院,然而权力相继由满族内阁与皇族内阁掌控,载洵等人“殖其私财,卖官鬻缺”。各省请愿者虽云集京师,但“政府始终冥顽如故,最后竟以军警驱逐请愿代表回籍”立宪运动最终失败。

——摘编自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

材料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之后,各方争议甚大。中国民主同盟认为,“此次宪法所依据的宪草乃国民党片面提出的草案”,违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程序与精神。孙科等国民党高官认为,该法“思想上有矛盾,因之在制度上欠和谐”,不能体现典型的时代性格。其他国会代表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都未参会,“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该宪法最终沦为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装饰品。

——摘编自汪朝光《中华民国史(1945—1947)》

材料三   在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工作。除了全国各级人大596万多代表的讨论外,还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全民讨论,参与人数达1.5亿,形成了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该宪法的制定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为其后历次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依据。

——摘编自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宪法》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gudA。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根据材料,提取三则史料中有关蔗糖的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史料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22月,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从而也为同中国发展关系扫清了道路。这时,美法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已全面展开,美苏为阻止法国和中国等国家掌握核武器,维护它们的核垄断地位加紧勾结……196310月底,戴高乐派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埃德加富尔费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到中国进行半官方的了解情况的“旅行”,受到中方的热情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都会见了他,并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使他“深受鼓舞”。通过这些接触,双方发现他们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近的立场……19641月,戴高乐总统正式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同月27日,两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法国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摘编自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法国是欧洲建设的领头羊,在当时冷战正酣的形势下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始于法国,而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则是日本远不能企及的。中法关系的发展在欧洲则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西欧国家相继出台对华政策。德国积极发展对华关系,最初完全是受到法国的启发。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华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其特殊意义和作用不言自明。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存在的“一致或相近的立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法两国建交这一重大事件。(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6-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热度与时代”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三)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