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1 . 列传人物。

有学者对《二十四史》列传中有籍贯可考的5700多位历史人物按籍贯和主要朝代进行了占比(%)情况统计。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籍贯西汉东汉北宋南宋
陕西20.5815.9720.44.310.994.51
山西4.923.5014.29.652.813.16
河南18.7537.217.122.186.126.94
安徽1.445.251.73.626.2911.24
江苏11.062.846.46.638.1013.61
浙江0.962.992.775.7422.5014.51
江西0.490.420.55.5413.411.51

——据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整理

(1)河南、浙江两省两宋时期占比变化明显,原因解释中最合理的是(单选)(     
A.崇文抑武,提倡文治B.民族交往,文化交流
C.版图变更,疆域变化D.中央集权,积贫积弱
(2)江西省在两宋时期占比迅速上升,原因解释中合理的一项是(单选)(     
A.国家统一、疆域扩大B.理学兴盛,书院发展C.社会安定,环境优越D.经济发展,制瓷中心
(3)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四省在不同时期列传人数占比分别出现最高值,原因解释中具有共性的一项是(单选)(     
A.商业繁荣,民富国强B.交通发达,人杰地灵C.政治中心,人文荟萃D.民族交往,中外交流
(4)山西、安徽两省分别在唐朝和明朝时占比达到最高值,原因解释中具有共性的一项是(单选)(     
A.社会稳定,文教昌明B.民族交往,交通便捷C.人口导入,环境优越D.皇亲勋贵,龙兴之地

学者发现某个朝代将外国及边疆各族人物纳入列传达50人之多,几乎占总数的4%。其中高丽9人、契丹7人、范阳奚族5人、突厥4人、吐蕃1人。

(5)你认为该朝代最有可能是(单选)(     
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
(6)简要说明该朝代出现此局面的主要原因。
(7)表格中甲类省区主要在北方,乙类省区主要在南方。从表格看两类地区列传人物占比在历史上呈现什么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024-04-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本世纪初启动。以下为该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 ” 取得的部分重要认识。

材料一   “万年奠基”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万年奠基 ”

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

材料二   “古国时代”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五千多年进入”以浙江良渚、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鸡叫城等遗址为代表,多有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玉器、漆器、精致陶酒器等都出自各地的顶级墓葬。
“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山西陶寺和陕西石峁两座巨型都邑相继出现;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进入“王朝时代”

重要认识主要依据

“四千年王朝建立”

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以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为代表;夏王朝建立,制代替制。

“三千年王权巩固”

西周初年,周王通过“亲戚”,实现了王朝对王畿之外广大区域的稳固统治。
“两千两百多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秦始皇统一中国,“海内为,法令由一统 ”。

材料四   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新方案

传统方案

新方案

> 金属工具的出现
> 文字的发明
> 城市的形成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 出现城市
>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
>权力不断强化, 出现王权和国家

(1)“万年奠基”的核心依据是(     )(单选)
A.南稻北粟格局B.原始农业产生C.石器工具进步D.定居村落出现

(2)依据材料,这一时期文明发展趋势是(     )(单选)
A.此消彼长B.部落联盟C.多元一体D.碰撞交融

(3)以下对于“古国时代 ”的认识,理解合理的有(     )(双选)
A.“ 大型水利设施和城址的兴建 ”,体现较强的人力、物力调动能力
B.“顶级墓葬”多,说明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
C.“巨型都邑”出现,可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以中原为中心”,印证古代中国整体步入文明时代

(4)材料三将以下相应选项匹配到上表的空格处。
A郡县               B禅让               C奴隶               D封建               E世袭
(5)相较于传统方案,新方案有何显著变化?
(6)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简要谈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
2024-03-15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 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3 .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重要要素。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踪迹。




(1)观察上面反映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朝代)的四幅示意图。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四幅示意图,概括古代中国疆域发展的趋势。
(3)请指出图二与图四在疆土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2-10-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3
4 . 选官春秋

官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中国古代,为封建王朝选拔合格的官员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的重要一环,选拔官员的方式与标准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进步与变化。



(1)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过了长时期的发展,请将箭头下方数字所代表的时代与下列选官制度相对应。(填写字母)
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 E.军功爵制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

材料一(刘毅弹劾九品中正制上建)会文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葬在手,接人主之成福,夺天朝之权威……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刘毅传》


(2)依据材料一,刘毅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的理由有哪些?哪一项理由最有可能打动皇帝?

材料二《升官图》


   
(3)通过《升官图》,可以研究中国古代的哪一官制?从《升官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升官图》属于哪一类史料?在使用这一类史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4)有一种说法称这一游戏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如认同,请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证明:如不认同,请说明理由,并依据历史知识推测其最早可能出现的时代。
(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具有哪些特征?(  )(多选)
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逐渐发展为品行、道德。
B.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C.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D.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023-01-26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进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各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 年,冯桂芬在《校颁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864 年,李鸿章曾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据《高中历史 高三年级》教材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没有实行过民权。……世界的潮流,由神权流到君权,由君权流到民权;现在流到了民权,便没有方法可以反抗。……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中国不适宜民权的,这种见解实在是错误。依我看来,中国进化比较欧美还要在先,民权的议论在几千年以     前就老早有了。

——孙中山《三民主义》演说词

材料四: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     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     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问题:
(1)上述材料观点,分别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些救亡运动直接相关。
(2)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各界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呈现何种变化趋势?依据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3)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与近代中国的关系?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                                     图C

材料二: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光绪《大清会典》


(1)写出材料一中图示制度最早出现的朝代名称,并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上述制度变化所体现的整体趋势。
2019-12-0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年—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

(1)根据图示,1833年—1913年“民主”、“共和”字眼出现的频率呈现什么趋势?
(2)谈谈对图示中“民主”、“共和”字眼出现频率趋势变化的认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农业税相对稳定B.商品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2020-05-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时间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2)根据上述表格,编写20世纪第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简况(注明起讫时间)。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0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10 . 观察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唐宋两朝的对外交流路线有何不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者在人员交流、交往内容上有什么差异?
(2)图中反映了明清两朝对外贸易分别呈现哪些新的变化?
(3)综合以上图片信息,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