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图甲、图乙、图丙是中国现代三个时间段(19541958年、19591963年、2001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依次判断三图相对应的时间段,说明依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或旧制度结构)的过程。制度变迁既是一个动态的现实过程,又是向更有效率的制度演化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


说明:

①增添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

②全变型:原有制度本身演变成新制度。

③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④位移型:在现有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据[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所述制度变迁的某一种类型进行合理解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秦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
郡县制萌芽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49郡。
西汉初郡国并行,但以郡县制为主。至西汉末年郡国总数为103个。
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州”原为武帝所设监察区,为镇压黄巾起义,“州”演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魏晋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隋、唐初州(郡)隋文帝遵循“存要去闲,并小去大”的原则,废郡,直接以州统县,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
“道”初为唐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成行政实体。
州(府、军、监)“路”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行省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多,且层级之间统辖关系复杂。
布政使司(省)府(州)明废中书省,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都指挥使司(军事)、按察使司(司法)分割。
府(州)清承明制

从表中提取二个或二个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所提取信息须源自材料且准确;围绕所提取信息阐述,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2021-03-15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

1904年,晚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英语学习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政务院规定“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教育部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精神,连“二、三年级原已授外国语科的一律停授”,强调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1978年英语重新被定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英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   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
6 . 目录是教材内容的缩影、知识体系的纲要,能宏观呈现知识背后内在的关联。如图所示分别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目录(节选)和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目录(节选)。对比两者,找出统编教材目录的一处变化,并尝试解释教材目录发生变化的原因。
7 . 历史信息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分为和土、澄泥、造坯、过刮、汶水、打圈、过釉、入匣、满窑等工序,“共计一环工方,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四方远近事陶之人,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万历年间(1573~1620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实现工业化是近代国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问题:


图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2一五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2)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0-04-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有学者这样认识中美关系:这么说也许没错,在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想中,中国的位置一直在变化。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一开始不能够不那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断递增,越到后来越是重要。……20世纪的中美关系总有个“第三者”,前半段是日本,后半段是苏联,与中、美构成一种“三角关系”。一战结束之后,为了争取日本参加国联,美国在巴黎和会牺牲了中国;二战时中美却成了盟友,联手打败日本;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倒向苏联,受到美国遏制;20年后中美结盟,共同制衡苏联;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国直到1990年代才进入了真正的“双边关系”。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美关系

提取材料中有关中美关系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17-04-28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29次组卷 | 5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9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翻阅清末到现在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之后,蓝诗玲发现,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教科书当中对鸦片战争的提法出现了变化。在那之前,鸦片战争只是清政府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和新疆平叛、太平天国内乱等量齐观,而中国人谈论鸦片战争会带有更多的自我批评的色彩;在那之后,情况大不一样,鸦片战争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亦被统统归咎于帝国主义。
——摘自蓝诗玲《鸦片战争——毒品、梦想和中国之形成》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相关史实,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请说明原因。
(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