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5 道试题
1 . 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2 . “正当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南迁),中原鼎沸之际……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这一王朝是
A.东汉
B.北魏
C.隋朝
D.唐朝
3 .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④改汉姓
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
4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迁都洛阳
5 . 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孝文帝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官制D.推崇法家思想
6 .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A.民族融合的作用B.分裂中孕育的统一
C.江南经济的发展D.君主专制逐步的加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ニ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夫一妇帛一匹,果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似之处。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9 . 人云“及神州陆沉,中缘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10 . “(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原因是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