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经学、政事、文学,明经科考经学、史学、文学,明法科考法学,明书科考艺术,明算科考理学,还有临时设置的制科选拔特殊人才。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试(     
A.开始分科进行B.主要看重家世和道德
C.以明经科为主D.分类设科以网罗人才
2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唐之举进士,不以一日之诗赋,而以名望之吹嘘,虽改九品中正之制,犹其遗意焉。宋以后,糊名易书(古代考生送给阅卷官员的试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经过了誊抄过的,这叫糊名易书)以求之于声寂影绝之内。科举考试的这一变化(     
A.消除了考试作弊的隐患B.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C.加强了君主专制D.选拔了真正的治国之才
3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022-12-19更新 | 23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东汉末年,关于用人,曹操强调应“唯才是举”,即不注重人的品德、门第出身,甚至推崇“盗嫂受金”的有才之人。这一做法(     
A.完善了察举选官的办法B.适应了社会形势变化的需要
C.维护了士族阶层的特权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2022-12-07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模拟选科)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性。
7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据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由魏至西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8 . 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士占18%。这说明(     
A.隋唐时期的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B.隋唐时期的科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C.隋唐时期的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时期,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2022-11-26更新 | 903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此项制度”指的是(     
A.九品中正制B.世卿世禄制C.科举制D.察举制
2022-11-20更新 | 87次组卷 | 6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关于诗句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隋炀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B.唐太宗首创武举和殿试
C.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