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鳊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主要的选官制度,并写出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次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战国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据《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操死,曹丕称帝,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到了西晋,虽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不同。
2022-11-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察举,通俗的解释就是察廉举孝,大致说来就是“四科举士”——孝廉、贤良方正、太学博士弟子和特科特举。其中以孝廉最有影响。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等

材料三   220年,曹丕继位后,为了吸收人才,争取世家大族支持,采纳颍川士族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摘编自读史笔记

材料四   北大历史教授张希清对科举制的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渊源流长,起始于隋,发展于唐,变化于宋,定型于明。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
(2)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页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包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出现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中央委任品评官评定授官
※选官标准从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看重家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7 .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各项中,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     
A.“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2022-11-04更新 | 1301次组卷 | 3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太宗时,科举制主要考贴经、经义及时务策。唐高宗时,加试杂文(诗赋)。唐玄宗时,改为考诗赋为主,进士科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官员出身于进士科,因此当时的官员多擅长于诗赋文章。由此可见,科举制(     
A.开始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使选官程序更加公平公正
C.提升了四书五经的地位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来源
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重视应试能力B.限制了社会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D.扩大了统治基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作者对科举制的观点,并选择一个谈谈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看法或建议。可以从制度设置的背景、用意、内容、演变和影响、启示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要求:自拟论题,论述有据,论述准确,表达清晰)
2022-10-31更新 | 285次组卷 | 1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