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指出当时经济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产粮区,但自明朝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而逐渐成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据统计,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
A.古代经济发展地域的不平衡性
B.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6-24更新 | 974次组卷 | 2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料反映
A.晋商的勃兴B.徽商的崛起
C.粤商的发展D.闽商的衰落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材料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主要特点?依据材料一,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
2021-06-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823—1829年华亭—娄县地区经济结构表,阅读下表,对这一时期华亭—娄县地区的社会发展理解正确的是
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GDP结构
第一类行业(农业、渔业)27%31%
第二类行业(纺织等手工业)56%33%
第三类行业(商业、服务业等)17%36%
注:华亭—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
①江南经济多种经营兴盛   ②体现新的经济发展趋向
③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④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8 . 某高一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②》《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后,对以下说法仍然有疑惑。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这位同学,判定哪些是正确的?
①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②与汉唐的城市相比,宋代及以后的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增强,到明清,四大商业名镇形成;
③汉代的耦犁、耧车和水排、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都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农用工具;
④明清时期出现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代江南地区农民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也普遍种植桑、麻、棉花和果木等经济作物。万历以来人们用尤墩布为暑沫,极轻美,争购之,有的市镇郊区广开暑袜店,合郡男妇农闲时皆以做袜为生。这表明江南地区
A.农民运用多种经营方式生产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得到改变
C.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D.社会阶层的流动在不断加快

10 . 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