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下列措施反映了(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玄宗改革D.王安石变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两次新政”(     
A.成功挽救了满清政府的统治B.促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D.适应世界潮流中政治变革需求
2023-10-04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贵州省安顺市的文庙和武庙是安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分别建于明洪武初年(约1368年)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历史上文庙供奉的是文圣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武庙供奉人物有变动,到了明朝,关羽因其忠义的形象成为武庙祭祀的武圣。当时,文武庙的建造旨在(     
A.督促地方教育进步B.增强城市文化底蕴
C.鼓励人们从政从军D.构建官方意识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秦汉到清朝中期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如下表:
第一类鉴于前一个朝代的败亡,新王朝建立初期,总结其教训而进行的改革。
第二类由于周期性出现王朝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改革。
第三类是少数民族政权为了提高文明程度,建立统治的合法性而进行的改革。
根据表格信息,以下中国古代改革与类别对应正确的是(     
A.宋朝王安石变法——第一类B.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类
C.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类D.宋初强化统治的措施——第三类
5 . 中国历代的王朝都存在出于各种目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迁移的政策。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籍也有关于汉朝将地方豪强旧族迁徙到关中的记载。秦汉此举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统一国家的民族融合B.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D.加强王朝中央集权需要
2023-10-03更新 | 146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       
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
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陪审法庭宣布判处死刑。表1是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审判方式与流程的统计表。该案折射出雅典(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罪名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亵渎神灵和蛊惑青年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
C.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司法程序与结果合情合理
8 . 如图是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统计(单位:册/件/篇),可以用来说明(        
时间收到寄出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1955年846902819144451468
1956年243273049150411696
1957年246377277244803210
A.“一边倒”方针的提出B.和平共处原则的影响
C.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D.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
9 . 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B.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2023-07-15更新 | 552次组卷 | 47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认识到“孝顺之道,天地之经”;还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力田孝悌”“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     
A.奉行世卿世禄制任用官员B.完成了律令儒家化过程
C.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措施D.迁都洛阳消除民族隔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