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歇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作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狼狈不堪。这(     
A.反映出清廷名义立宪实则专制
B.体现了思想解放对清政府统治的冲击
C.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D.说明民主宪政思想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2024-05-0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实行国家通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通配价格高一两倍。“价格双轨制”(     
A.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B.确立了市场调节机制
C.有利于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D.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2024-05-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06年出洋考察英、美的大臣认为中国政体相差甚远,无法学习。但对德国的考察结果却大异其趣:“揆其立国之意,专注重于练兵,故国民皆尚武之精神,即无不以服从为主义。至于用人行政,则多以兵法部勒其间,气象森严,规矩正肃。其人民习俗,亦觉有勤俭质朴之风,与中国最为接近。正当以德为借镜。”据此可知,晚清政府(     
A.以“中体西用”作为指导思想B.找到了实现变法图强的途径
C.改革的出发点是巩固清廷统治D.通过考察凝聚朝野改革共识
2024-05-0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传统观点认为,维新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腐败守旧势力的阻挠;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经济基础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又有学者提出,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过于追求全面”是致使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2024-05-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1年,在“兴学诏”颁行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凡有通洋务、晓西学之人,即破格擢用,天下之士莫不舍孔孟,而向洋学,士风日下,伊于胡底耶?”他还吟诗:“今日中华司牧者,都将大义付沟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科举废除的迷茫阵痛B.社会教化渐趋近代化
C.清末新政的全面快速D.传统夷夏观念的顽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3年和1906年,清政府分别设立商部和邮政部。1911年农工商费支出、实业费支出、交通费支出合计约4302.3千两,占清政府该年岁总支出的14%强。由此可见(     
A.民族经济获得迅速发展B.国家治理日趋呈现近代化趋势
C.清廷抑商政策开始松动D.实业救国思潮左右了政府决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传统观点认为,清末新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腐败守旧势力的阻挠;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经济基础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又有学者提出,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是致使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2024-05-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据此可知,张謇主张(     
A.实业救国B.中体西用C.托古改制D.君主立宪
2024-05-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代税制改革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以一条鞭法为例,“条鞭并夏税、秋粮、均徭、里甲、土贡……。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杂役仍复纷然。……岂知其为重出之差乎?此所谓积累莫返之害。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此所谓所税非所出之害”。……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於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黄宗羲对一条鞭法的看法。
2024-05-0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暨阳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促进了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因为“凌轹公族,残伤百姓”,“用法严酷”,以至于“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苏轼认为,商鞅虽使秦国走向富强,但政令严苛,使民众产生怨怒与抵触;“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因此,“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

——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司马光与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背景。
2024-05-0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