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周初年,诸侯国的最高行政官吏由周王任命,在所谓“方伯”之国,就是接受周王封号的被征服部落,则派遣大夫到那里作为“监”,去监视他们。周王采取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官僚政治B.巩固王室权威C.促进民族交融D.扩大宗法体系
2 . 据《尚书》记载,商王在决定国家大事如祭祀、战争、迁都等活动时,都多次借用巫术,试图以鬼神权威来争取大臣和人民对决策的支持。这反映出商代
A.政治受神权影响B.专制王权有所削弱
C.迁都是民心所向D.中央集权已经建立
3 . 记载上古历史的先秦文献《尚书》中多处出现“民监”“民视”“民听”“保民”等记录。这表明我国
A.民本思想历史悠久B.民主观念较早成熟
C.血缘政治影响式微D.早期国家崇尚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先秦时期,玉瑞是指在以贵族为代表的人际交往中承担着“信”功能的玉礼器。西周的玉瑞深入到了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策命礼、朝觐礼以及聘问礼中都被广泛应用。由于身份、场合、用处的不同,玉瑞的形制、大小、配饰等均不同。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A.国家治理凸显集权特色B.奴隶制等级秩序特色鲜明
C.政治大一统已初步实现D.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
2021-12-03更新 | 339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选择题部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周时期,居住在国都的人被称为“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周厉王暴虐侈傲,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召公以“防民之口,甚于防水”为喻,劝谏厉王听取国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厉王不听。“于是国(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这说明当时
A.社会矛盾不断激化B.国人享有编户齐民权利
C.具有原始民主传统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B.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
C.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D.意识形态始终摇摆不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周居住在城内的贵族和平民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国人在西周地位比较重要,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解周厉王。西周国人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体现在
①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②对君主的权力起绝对制约
③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④君主遇重大问题要征求国人意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 . 有学者指出:“在西周时期,从政体形式上看,是一种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周政体是政权与族权的结合B.展现了崭新的政治风格
C.王权因官僚集团制约尚未高度集中D.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9 . 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西周建国后,将“殷民六族”分赐给鲁公,使其“帅其宗氏,辑其分族„„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给予康叔(卫国)以“殷民七族”和其它权力,便于其执行王室任命的职务。对以上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①分散了商朝遗民的力量   ②说明天子对鲁卫的垂直管理
③利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   ④体现了诸侯权利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等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西周时期
A.刑法逐步臻于完善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D.血缘与政治联系紧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