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A.注重关注人世现实B.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提倡融合百家精华D.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周武王能听到百姓们的心声,及时得到施政的反馈进行调整,采诗官起了巨大的作用。到春秋时期,采诗官采撷到的诗歌已多达三千余首,孔子整理出305篇,是为“诗三百”,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载体。由此可见,《诗经》(     
A.系孔子所作史书B.集风雅颂于一体C.见证了民本传统D.借助了仁政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孔子认为,真挚的血缘亲情是“仁之本”,人有了这种真情感并且依照这种情感推衍并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有了爱人之心。《论语》有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这反映了孔子重视(       
A.贵贱有序B.人性本善C.人伦道德D.天人关系
4 .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传说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皆言黄帝”。

派别及典籍观点
儒家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曰:“黄帝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始垂衣裳,作为黼黻(礼服)。治民以顺天地之纪,播时百谷,尝味草木,仁厚及于鸟兽昆虫。”
法家

——《商君书·策》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制定)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刑罚),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材料二   汉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黄帝为主支谱系的文化认同。《史记》将《五帝本纪》作为中国历史之开篇,又以黄帝为五帝之首。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后人有两大分支:一是黄帝→昌意+颛顼(舜、禹);二是黄帝→玄嚣→嬌极→帝喾(尧、商、周)。在汉代,不仅尧、舜、禹、商、周为黄帝后裔,就连楚、越、匈奴也被《史记》纳入黄帝谱系。如“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以黄帝为始祖的姓氏谱系,固然有以血缘为纽带的色彩,但实质上属于文化内聚。汉高祖称帝前,曾公开祭拜黄帝。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与黄帝总是精神相通、血脉相连的,对于黄帝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源泉。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等

材料三   193745日国共两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来祭拜黄帝。

国民党《祭黄帝陵文》共产党《祭黄帝陵文》(毛泽东)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儒家和法家笔下黄帝形象的异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状况,说明异同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以来黄帝文化认同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对比国共两党的祭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共同祭拜黄帝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论及早期中华文明时,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世人应“畏天命”,对天道、祖先有诚敬之心。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都没有对人死后“天堂”“地狱”的描述。该学者强调早期中华文明(       
A.反对鬼神的先进性B.人本主义的世俗性
C.封建迷信的局限性D.多元一体的合理性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7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遂宁绿然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乐文化在森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 另一方面因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 “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 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 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 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搞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10 . 你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应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