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巨大生命力B.法家思想丧失了至尊地位
C.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 . 《三国志吴书》中提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这句话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民本思想B.顺其自然C.法治思想D.仁爱思想
3 . 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把“朋友有信”纳入“五伦”之中;荀子认为讲诚信则政治公正清明。这表明当时儒家
A.积极建构文化认同B.力图维护伦理秩序
C.重视塑造忠君思想D.顺应自然追求个性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2020-10-14更新 | 506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悬帜甚高”“悬牛首于门”“伯乐相马”等成语,《韩非子》中载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寓言故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家关注现实的特征B.兼并争霸战争空前激烈
C.学术界“百家争鸣”兴盛D.文学艺术流派众多、繁荣
2020-10-13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建人高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6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A.诸侯B.卿大夫C.士D.商人
2020-10-12更新 | 217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1届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7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相同和对立之处。关于历史观方面,儒道法墨四家中哪一家与其他三家是对立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020-10-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三校(新昌中学、浦江中学、富阳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7次组卷 | 4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以下学派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的士,作为一个掌握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李悝、商鞅、范雎、张仪、苏秦等,若以身份论,都可以归为“士”的范畴。不仅各国国君喜欢招徕贤士,许以高官厚爵,以求为己所用;各国的贵族、封君也纷纷以养士为荣,其下门客之数往往成百上千,所养之士,或任智囊,或当侍卫,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理学的发生过程代表着一种能重新全面地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思潮的兴起。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主体伦理自觉意识的培育是宋代士大夫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之下,宋代士林中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范立舟《南宋全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士”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的“士”通过哪些活动推动了时代进步?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结合朱熹的主张和活动阐释宋代士大夫精神领域的新气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