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人物或学派

观点

儒家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管子

“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此皆费财尽力,伤国之道也”

墨家

“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2 . 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
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
2023-10-14更新 | 470次组卷 | 2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在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中,某位思想家虽然在后世受到一些正统儒家学者的非议,但他礼法并重、德主刑辅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君主专制王朝的治国基本原则。该思想家应是(     
A.庄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5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无疑是宝贵的遗产。它的形成背景怡恰是春秋时代后期相当活跃的学术研究与互相争鸣。当时不仅形成了儒家、墨家、法家和老庄等诸多有名的学派和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来的学术研究颇具启迪和指导作用。

——摘编自李炜、段凤仙《学术争鸣是深化研究的必由之路》


(1)材料中“老庄”属于诸子百家的哪一学派?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论述。
2023-10-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2023-10-11更新 | 124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四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主要内容。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4)材料四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一、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寓言多是带有讽喻或教训意义的故事。“守株待兔”讲述了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与该寓言反映的哲理一致的是(     
A.法家的变革精神B.道家的无为而治
C.儒家的仁者爱人D.墨家的节俭尚贤
9 .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A.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B.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B.源于诸侯争霸的政治局势
C.增强华夏认同观念D.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