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据此可知心学(     
A.属客观唯心主义,隐含叛逆色彩B.蔑视权威教条,主张个性自由
C.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社会伦理道德D.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024-04-15更新 | 245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并围绕君权的监督与制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很有力度的反思,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以宰相而摄天子”“公其是非于学校”等主张。据此可知,黄宗羲(  )
A.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否定君权至上
C.具有民主启蒙思想D.主张实行法治
2024-03-17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合格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分别举出与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外思想家(各一名)。
(2)从经济、政治两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
(3)试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两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
2024-03-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一历史(理)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较早使用“担当”一词的文献,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如“大抵上意不欲抑介甫(注:王安石,字介甫),要得人担当了”;“和叔(注:吕大钧,字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朱熹使用“担当”一词最为频繁,粗略统计有30多次,《朱子语类》《晦庵集》中都多次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担当”一词在南宋时期得到普遍使用,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而且士人、大臣也经常援引。如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实学家主张“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实践,强调知行合一,从而使儒家“担当”思想进一步勃兴。如果说原始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并重,孔子之后子思、孟子直至唐宋儒家更多强调“内圣”倾向;那么,明清之际的儒家则更多地强调“外王”倾向,注重担当实践。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士人、大臣“担当”的主要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末清初的实学家们对“担当”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认为,在通向“圣人”的精神境界的努力中,“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应该突出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努力使成圣的道德规范与主体的道德自觉性相融合,着力构建属于人的意义世界。这位思想家应是(     
A.朱熹B.王阳明C.黄宗羲D.顾炎武
2024-01-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徐渭的戏剧作品《渔阳弄》是以《三国演义》中祢衡裸体击鼓骂曹的故事为题材而写成的,风格本色自然,言语孤高狂傲。他曾提出“凡利人者皆圣人”的思想,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这表明他(     
A.把孔子作为其批判对象B.受心学影响追求个性解放
C.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D.强调民主平等和学术自由
7 . 王守仁的《传习录》云:“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据此可知他主张(     
A.致良知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D.心即理也
2023-12-2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8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2023-12-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反对封建理学家冷酷而虚伪的禁欲主义,“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其影响。
(3)综上所述,就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10 . 明朝某位思想家反对程颐、朱熹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认为应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由此他提倡(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工商皆本
C.致良知D.经世致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