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因高丽朝贡使者往来频繁,告谕中书省限制其贡期及贡品数,“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礼……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同时亦将此意转谕安南、爪哇、真腊等国。进京朝贡的人员住在会同馆,“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在五日之数。”明政府还规定了各国入贡的贡道,要求朝贡船停泊在指定的港口,按规定的路线将贡品运送至京。

——摘编自李金明《试论明代外朝贡贸易的内容与实质》

材料二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出兵台湾。清政府郑重指出:台湾、琉球“二岛俱我属土……裁决固在于我”。1883—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占领越南。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自此,晚清封建宗藩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林龙飞《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材料三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
2 . 1874年4月,日本借口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渔民一事悍然出兵台湾。经美国调停,中日达成协定,协定认为日本侵略行为是“保民义举”,而这等于承认日本是琉球的保护国。这一结果(     
A.提升了日本的综合国力B.推动中国外交体系的近代化
C.导致了列强的联合侵华D.加速了传统宗藩体系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汉阳铁厂的建立,使“一望平坦,毫无庐墓”的一片荒郊,变成一片烟囱林立、厂房众多的重工业区。铁厂为了安置员工,先后在汉阳建造了大量住宅,如兴仁里、怀德里、辅德里,并为外国技术人员盖了不少洋房。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依赖于外国资本的支持B.汉阳铁厂成为中外合办企业的典范
C.近代企业创办推动了城市化进程D.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获得极大提升
2023-08-29更新 | 2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抵中国自营的民营工业,1870年代有二十几家,以小规模工业为主,至1880年代后陆续增加,且已有若干大型工业出现。截至1894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大小不同的企业。其中,采矿业多与政府的军事工业配合,受政府控制较大,成效较小,其他轻工业因受政府干涉较小,成效较大,但因资本额少,难以与外国企业或外国在华企业相比。清末的民营工业,在1894年以前其资本额仍较官办或官商合办者为少。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各国忙于战争,不得不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迎来发展工业的良机。中国工业资本家纷纷集资设厂,引进先进技术,采用蒸汽力和机器。上海、南通、汉口、天津、青岛、广州等城市的资本家率先活跃起来。爱国心的驱使与利润的刺激,使民族工业大为兴旺,财富迅速增长,呈现出一片光明景象。1918年《大公报》上的一篇论文对当时生气勃勃的局面做了真实的描述:“中国工业日见扩充,各种机器势必多用,国家之兵工厂、造币厂、铁路、船厂及制革厂、电灯遍布各处,开矿熔化等事,均需机器。缫丝厂甚多,各处又有织布、织袜、棉线汗衫、纱及机器磨坊、面粉、榨油、锯木、造纸等厂,砂及水泥、烛皂、玻璃、瓷器等厂,年胜一年。”

——摘编自魏宏运《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民营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与19世纪晚期相比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其产品主要售往国内市场。洋务民用企业一般都计算成本,追逐利润;企业与雇佣工人之间基本为劳资关系;企业创办时吸纳的商股属于民间资本。由此可知,洋务民用企业(       
A.解决了军工企业资金匮乏的问题B.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
C.助推了传统自然经济解体的进程D.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6 . [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文化观]

材料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君主政治一统天下。君权至上作为一项基本政治价值准则,与君主政治相始终。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殷商帝王的“余一人”思想。秦汉以后,君权至上准则得到统治者和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忠君义务观念是传统臣民观念的主要构成之一。这是一种基于君主政治条件而形成的传统——习惯型政治义务观念,与法律义务观念有所不同,其中并不包含人们对法律责任的自觉意识。在实际历史过程中,圣人与圣王相通,被统治者视为理想君主的象征。封建帝王虽然未必都是“对”的,但可以自诩为圣,阿谀奉承的臣子们也尊之为圣。于是,人们的负罪意识便从道德领域扩展到政治生活中,在天子“圣明”的灵光普照下,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并口称“臣罪该万死”,诚惶诚恐。在等级观念约束之下,人们无条件地服从着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从衣着服饰、言谈举止到思想意志,无一不被等级格式化。等级观念剥夺了人们的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精神,使人们不只在实际生活中,还在精神上做奴仆。

——摘編自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材料二

到了近代,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外交流的增多、外来思想的涌入,传统的臣民观念面临瓦解。尤其是甲午战败之后到20世纪初,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教国教民意识对臣民观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开始大力倡导国民观。国民是指以国家为本位、享有权利并担负义务,但是必须重义务轻权利、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重集体轻自身的一国之民。然而民(国)初为宪政实践的失败,又使知识分子们认识到国民观也无法解决教国新民的历史问题,于是有识之士开始转而向往公民和公民观。在他们的视域中,公民是以个体为本位、在国家中具有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思想、法律意识、契约精神和科学理性思想的个人。

——摘编自郑大华、朱蕾《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论中国近代的国民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臣民意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民意识出现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民教育的社会意义。
2023-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3·广东·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2023-07-17更新 | 3500次组卷 | 2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5(湖北专用)
2024·四川内江·模拟预测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成就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023-07-10更新 | 634次组卷 | 11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统计,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19家企业竞相采用招商集股办法集资。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个民用企业中,绝大部分都以集股筹资的办法广泛集聚社会资金。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A.工业布局不断优化B.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C.新的经营方式扩展D.金融行业快速成长
10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3912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3年高考湖北历史真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