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代著名经济社会史学家戴尔教授认为中世纪晚期向近代转型时期英国消费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指出英国近代消费社会的产生是一个长期酝酿的过程,根植于中世纪,在中世纪晚期已出现近代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因此他根据18世纪英国经济行为活动得出近代消费社会的四个特征:第一、18世纪早期或1700年前的几十年里,人们收入增加,如伦敦商人和工匠。第二、社会流动进入新的阶段,慢慢的消融了旧的等级制度。第三、商人和制造商通过为社会提供更多奢侈品来刺激需求,如纺织品和陈设品,进口更多的与生活方式有关的茶、咖啡、巧克力等商品。第四、强烈的个人主义和隐私观念的出现,革新与迅速变化促使新的消费主义形成。

——摘编自曹瑞臣《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工人阶层消费状况研究》

材料二   在宗教改革中,清教伦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科技政策促进英国科研活动和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无疑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消费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蒸汽机发明的有利因素,并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 . 16、17世纪,在荷兰和瑞士,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由每年只招收100名新生,上升到500多人。大学生从主要来自贵族家庭,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贫家子弟也有了入学机会。这一情形的出现反映了(     
A.文艺复兴引发大学规模的扩大
B.宗教改革使大学获得学术自由
C.民族国家崛起助力大学世俗化
D.西欧的社会转型推动教育发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认为,属灵的宗教与属世的生存两者之间并不能混淆。例如:做好事和行善都是属世的事情,与属灵的救赎应当没有关系。此外,对人的救赎是上帝的事情,人并没有能力进行自救。还认为,基督教的崇拜对象是上帝而不是教皇、主教和僧侣,后者不具有神性,更不具有凭着自我神化来为世人赎罪的权力。对人类进行救赎的不是教皇和教会,而只能是耶稣基督,从而把教会和宗教的事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避免了教会通过教权干涉政治的弊病。

——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是一场更为深广、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等级专制。他们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和落后性,大力提倡建立“理性王国”。启蒙运动极大启迪了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在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弘扬理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启蒙运动还为未来社会设计了分权制衡、社会契约等制度和措施。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马丁·路德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神圣的,都是在光耀上帝。新教的牧师强调,财富的聚集只要来自勤奋劳动就是许可的,合法盈利的机会是上帝显示给其“选民”的应召机遇。新教主张“内在禁欲主义生活观”,反对听任本能地追求生活享受。由此可见,新教改革运动(     
A.抛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C.为文艺复兴奠定思想基础D.体现了人性与神性势不两立
2024-04-11更新 | 36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欧洲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等人以《圣经》为依据,提出“在极端的情形下面,世俗统治者执意不听从教会的道德指导,有良知的基督徒甚至得放弃对国家的忠诚,负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责任。”该思想有利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B.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D.彻底摆脱了宗教信仰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大举入侵,东罗马的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著作,纷纷逃往西欧避难,部分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学校,名叫“希腊学院”,专门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资本主义萌芽滋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变得一致,紧接着许多西欧的学者强烈要求恢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犹如一阵春风,缓缓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大旗就此随风飘扬。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路德神学思想的认识?
2024-04-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选择性)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对民族自由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该观点意在说明,路德教(     
A.使基督徒获得信仰自由B.为绝对君主制奠定理论基础
C.助推反宗教局面的形成D.导致罗马教廷势力迅速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A.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B.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D.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6世纪,纺织工人要求“不仅要从精神上而且要从实际行动上”掌握福音的真义,坚称“我们应当以爱和真正的信仰来照看我们的兄弟”,应当将装饰教堂的资金转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蜡烛和其他生活必备品的穷人身上”。这一现象(     
A.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B.将民众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A.巩固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