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1 道试题

1 . 制度塑造了社会架构,学者们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见解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制度史观”,就是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阐述社会历史变迁。这里所理解的“政治体制”,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势力两方面。所谓政治制度,主要是政权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所谓政治势力,指不同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相互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制”的方面,后一点可以说是“人”的方面,“制”与“人”二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政治体制”。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   从人的角度分析人与制度的关系,人(皇帝、官吏与百姓)如何与制度周旋,所谓“周旋”包含的内容不止是如何在制度支配下活动,也包括无视与超越制度、改造制度,以及围绕制度的表述与争夺。或许可以说,是用“人(复数的)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制度与人的关系”)研究,补充与丰富“制度”研究。

——侯旭东《读汪桂海著<汉代官文书制度〉》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任选一种观点或整体),结合相关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赞同反对或另有其他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长安城布局示意图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卫城布局示意图

材料二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代长安城与雅典卫城城市布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城市发生的重大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城市发展的共性因素。
2022-11-10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宋朝以前,君臣之间的距离还不十分悬绝,三公坐而论道,和皇帝是师友;宋朝虽然臣僚在殿廷无坐处,却也还礼貌大臣,绝不加以非礼的行为;明朝殿陛行杖,习为祖制,正德十四年(1519)以南巡廷杖舒芬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A.君相矛盾不可调和B.文官政治难以为继
C.思想多元纲纪败坏D.集权政治不断发展
4 .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2022-11-06更新 | 135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实现了新的统一。秦王朝在国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权模式,改变旧的世袭分权导致的分治状态,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清朝的统治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秦王朝“从制度层面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形态和文化意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制度创新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创新的制度,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国家疆域奠定的重要意义。
6 .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发展了中央集权模式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2022-10-30更新 | 351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2017-7-29)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地方机构沿袭元朝行省旧制。洪武九年,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一每遇“大事”,布政使须再申报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往往形成被动局面。

宣德八年,朝廷发布设置“巡抚”的谕旨。及至万历年间,“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抚”只是管辖一个省。而在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规章上仍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巡抚”和“总督”始终是临时差派,仍被视为京官。清代,总督、巡抚正式演变成为省级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有较为完备的机构建制。

——摘编自唐进《中国国家机构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并指出督抚制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督抚制度的作用。
2022-10-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重题重组三)历史试题
8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2022-10-21更新 | 227次组卷 | 106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太原五中高二4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710世纪,承接魏晋南北朝数百载分裂乱世的唐代,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上徘徊不定,故唐朝成为讨论封建制优劣的极盛时期。唐代比较“封建—郡县”优劣短长的最著名的文字,当然是中唐思想家柳宗元的《封建论》。该文从秦、汉、唐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总括出如下结论:“有叛人而无叛吏”(秦)、“有叛国而无叛郡”(汉)、“有叛将而无叛州”(唐),从而肯定郡县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作用。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考论》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政府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为“腹里”外,还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江西、湖广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下为路,路下为府,府下为州县。路府州县皆设达鲁花赤(“亲民官”),掌管并督察辖区的行政。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汉、唐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概括从秦到唐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及影响。
2022-10-1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D.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2022-10-03更新 | 1053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