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1 道试题
1 . 下表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西汉诸侯国中“相”主要职能变化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时期主要职能
汉高祖时期在诸侯国中,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设置模式如中央
文景时期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
汉武帝时期侧重于在诸侯王国推行中央“汉法”
成帝时期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
A.中央集权的强化B.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转变
C.君相矛盾的缓和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变动
2 . 如表为四朝门下省诸局情况表注:隋炀帝时,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都被移出门下省,另外组成殿内省负责皇帝生活起居。下述材料突出反映的论题是(     
朝代门下省诸局
公车太官太医骅骤厩

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
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
隋炀帝符玺




A.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B.中央政府办事效率
C.中央机构趋向专门化D.皇帝独尊地位加强
2023-11-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明代,布政使是最高地方首长。总督,巡抚非常设,有事派出,事完撤销。清代在布政使上又设有总督和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就成了正式的地方行政首长了。……可是真的到了军事时期,总督和巡抚又不能做主,还要中央令派人如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上述材料说明(     
A.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地方权力严重威胁中央
C.地方官职的设置动态调整D.地方行政长官没有实权
4 . 下面是关于某个历史事件流传的两个故事版本。根据如表内容判断(     
第一个版本王国势力膨胀→想要叛乱→中央出兵平叛→王国战败→百姓拍手称快
第二个版本中央横征暴敛→百姓用脚投票,遁入王国(王国也汲取民力,百姓可以两害相较取其轻)→王国力量壮大→中央深感不安,率先发难→王国战败,被肢解→百姓失去用脚投票的机会
A.此事发生在汉初,与汉承秦制有关B.此事发生在东晋,与北民南迁有关
C.此事发生在唐末,与藩镇割据有关D.此事发生在北宋,与靖康之变有关
2023-11-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宋代州县长官或由中央差派,或由朝官外补,称作“知州”“知县”,“三岁一易”不得久留于任。同时,禁止在本籍作官。这些措施(     
A.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素质B.增加地方财政支出
C.反映了宋代吸收历史教训D.后世一直延续不变
2023-11-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国家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国家统治是依赖政治制度实行的,政治制度不是一蹴而成的,政治制度建设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即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摘自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体?
(2)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分别指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2023-11-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兼听独断”是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基本形式。管子说: “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刘向说: “众人之智,可以测天,兼听独断,惟在一人。”所谓“兼听”,就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就是谋,可以扩大视听,防臣下之蒙蔽。所谓“独断”,就是在决策过程中由君主作出最后的决断,可以防止大臣专杈,维护君主专制。谋之在“兼听”,断之在“独断”,“兼听”是“独断”的基础,只有“独断”才能保障“兼听”,“独断”又是“兼听”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摘编自樊有平《论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机制》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明代前期,督抚官员以行使监察职能为主,此外还处理地方特定事务;到明代中后期,督抚逐渐演变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监察职能已不再是其主要职能,但在行政序列上,督抚依然隶属于都察院系统。这一变化体现了明政府(     
A.地方管理能力的弱化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
2023-11-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1983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显示,秦及汉初律令、官文书中,作等级制度的“卿”是爵称,但西汉后期爵称卿逐渐消失,“卿”指称职官更加常见,并逐步制度化。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     
A.史料无法确认“卿”曾为爵称B.封建社会初期官僚政治的发展
C.秦汉重大事务由公卿参与决断D.皇权加强推动了治国理念转变
2023-11-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4次组卷 | 43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