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1 道试题
1 . 北魏时期在地方实行州军府制度。州刺史普遍带有将军号,并依军号开府置佐,形成“一个长官,两套班子”的权力架构,州府管民政,府府管军政。但后期出现军府长史侵占州佐职权的现象。这反映了(     
A.地方行政机构军事化B.监察区与行政区统合
C.地方政府双轨制架构D.州军府制度逐渐废置
2 . 历代王朝不断调整君权和相权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听任窦太后罢免卫绾的相位;接着,又在建元二年和建元六年,分别免去窦婴与许昌的相职。6年之中,他便轻而易举地免去三相。接着,他又将丞相“主臣”“除吏”的用人权力收归己有:旋设尚书令,分去了丞相拆读、审议天下奏章的权力;还让随侍左右的年青侍中参议朝政,以为牵制。这样便结束了丞相独尊、皇帝垂拱的现象。

——《天汉雄风与盛唐气象》

材料二:唐朝初年,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长官到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政事堂逐渐就演变成最高权力机构。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有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侍中不加“同平章事”或“同三品”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参与中书门下的宰相们,在唐朝有时多达十几人,议政时由一人“执笔”,或称“执政事录”,“执笔”就是首席宰相了。唐朝制度,凡属于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议政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颁布生效。

——《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材料三:内阁的正式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成祖即位之初,解缩、黄淮等并值文渊阁。参与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的审议,辅佐皇帝。当时殿阁学士和部院大臣相比,阁臣官秩不过五品。阁臣常有三五人或六七人,不拘定数。

——《中国行政管理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情况。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内阁制的特点。综合材料,说明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
2024-01-04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时期,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参加廷议的人,依讨论问题性质各有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制度设计(     
A.为提高国家统治效能创造了条件B.意在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
C.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D.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输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草益顿,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简述行省制实行的意义。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3-12-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先汉兴学校、五河致远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的“太宗继位”

朝代人物继位过程
汉朝汉太宗(汉文帝刘恒)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立为代王,太后薄氏子。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玄武门诛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萧瑀、陈叔达曰:“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立为太子,付军国大务,陛下释重负矣。”帝(唐高祖)曰:“此吾志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九十二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宋朝宋太宗(赵光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元)脱脱等《宋史·太祖本纪》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帝(宋太祖)引柱斧戳雪………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
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北宋)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

明朝明太宗(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清)张廷玉等《明史·成祖本纪》

清朝清太宗(皇太极)太祖(努尔哈赤)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皇太极)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

——赵尔巽等《清史稿》

皇太极把“上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的制度改为只有自己“南面独坐”,并以种种罪名直接消除三大贝勒的权势。

——李鸿彬《清代皇帝传略》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太宗继位”的主题,自拟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海南岛首置珠崖、儋耳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约十二万人,这些户皆是编户。这些人多数属于中原人或汉族。据此可推知,汉武帝时期(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B.中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传播
C.海南移民以民间移民为主D.完善了海南的基层管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王之所以沟封田井者,亩数一定,不可诡移,一也;邑里阻固,虽有戎车,不可超越,二也;道路有制,虽有奸究,不可群逞,三也。愚深考封建之法,王畿方千里者,田方千里也;公侯方百里者,田方百里也……足以为天子都畿,镇抚天下。井田封国,仁民之要法也。有国家者,欲如三代保守中国以天年终,必井田封建而后可也。

——摘编自《胡宏集》(南宋)

材料二: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唯县令之卑也而近于民,可以达民之甘苦而悉其情伪。唯郡守近于令,可以察令之贪廉敏拙而督以成功。

-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日本的启蒙学者福泽谕吉等于19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严复等于20世纪初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开启了“封建”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苏俄和共产国际泛化封建观的传入,“封建”的含义进一步深化。“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涉及概念与“所指”的确切性问题,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

——摘编自冯天瑜《“封建”概念辨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宏“封建”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与王夫之“封建”思想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至近现代,“封建”内涵的流变,并分析其影响。
2023-12-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耀正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州(府、军、监)和县两级制,清朝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9 . 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叶春等人巡抚南直隶,使其正式以“巡抚”之名巡视地方,“设巡抚自此始”。所谓“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谓“抚”,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抚”“宣抚”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设立巡抚旨在(       
A.惩治地方腐败官吏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强化中央的控制力D.构建政权政治认同
10 . 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为《汉书·周昌传》中的“左迁”作批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下列例子中,在中国古代属于“左迁”的是(     
A.秦朝,郡守调任御史大夫B.东汉,郡守调任刺史
C.宋朝,三司使调任枢密使D.元朝,府尹调任知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