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1 道试题
1 .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难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的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A.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导致地方势力的壮大崛起
C.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D.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顶峰
2024-02-2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B.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D.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2024-02-11更新 | 363次组卷 | 184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家严耕望先生(1916—1996 年)在撰写《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时列出六条写作计划,如下表所示:

序号计划内容
(1)以汉、唐两典型为中心。
(2)先秦略讲,注意政体演变与官制要点。
(3)魏晋南北朝注重于由秦汉型蜕变为隋唐典型之过程。
(4)两宋以下,不脱汉、唐两型,但亦各有特点: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5)明、清制度唯一特点:君主独裁专制,为本时代讲述中心,其他组织运用原则不脱汉、唐、宋之旧轨。
(6)从政事看制度,不专着眼于死的规章。
任选表中的一条写作计划,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计划发表看法,并加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计划”序号,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0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C卷)试题
4 . 如表是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州)县分布的变迁的相关记载。这反映(     

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2县会稽等5郡54县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豫章郡19县豫章等5郡56县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晋安郡12县福州等5州28县
A.地方行政区划与经济发展大致吻合
B.地方割据基础削弱使中央集权加强
C.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沿袭了前代传统
D.地方监察制度的效力不断得到强化
2024-02-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在唐初划定的关内道和河南道里分别增置京畿道、都畿道,具体如下图所示。唐玄宗的这一调整旨在(     
A.加强对黄河水患的治理B.减轻监察官员的负担
C.削弱藩镇节度使的势力D.确保政治中心的安全
2024-02-0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C卷)试题
6 .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地方管理。以下材料反映的地方管理措施,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②“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
③“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④“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
2024-01-3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东汉光武帝刘秀信任并重用身边的侍臣——尚书,使尚书台机构职权日益强化;为对百官进行监督察劾,朝廷不再设御史大夫府,而设专门的监察机构——御史台。这说明东汉时期(     
A.“三公”机构地位的进一步下降B.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的阶段
C.皇权与相权之间斗争趋于激化D.外朝官员的权重开始遭到抑制
2024-01-3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二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三条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他有权赦免;大赦只能由法律批准。他统率武装部队。他任命所有文武官员。总统主持国家典礼;接受外国的公使和大使。共和国总统的每一项法令都必须由一名部长副署。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设立副署机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置副署权的目的及其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副署权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需要征得丞相的同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这一变化表明(     
A.行政中枢的权力发生转移B.尚书台成为决策中心
C.外朝彻底失去了行政权力D.朝议制度逐步规范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朝代

宰相职位名称

丞相、相国

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内史、纳言

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

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明初

中书左右丞相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

材料二   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的旧制。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件。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肘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度不满和戒备。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明太祖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来驾驭一个封建大帝国国家机器的运转,是极难做到的。仅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件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一一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密勿论思,不可无人”,设置一定形式的辅政机关仍然有必要。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废除宰相制的原因,并评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立”与“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