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在汉朝国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都是“编户齐民”,编入户籍,地位样。在汉代中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和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这个华夷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就称为汉人,也就成为汉族的开端。汉族不仅在人口上是国家的主体,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中坚。汉族统治者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的思想来维护国家的统一。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与罗马帝国相比,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色?并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2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制度上也将秦政,即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广至所有统治区域,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战国后期以来的大一统政治理想成为现实。文帝、景帝之时,有贾谊、申公等人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儒家之礼义制度,巩固大一统之政治。武帝即位,举贤良之士征求对策,传之无穷”“施之罔极大一统政治理想至此已经成为帝王孜孜以求的政治和治理目标。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大一统

材料二   大一统至少包括了三个居面的机理,即追求团结统一而反对分裂的国族取向、一系列旨在抟成凝聚的中心性政治安排、一个现世取向的富含韧性与弹性的文教系统(道统)。大一统不仅仅是一种国家理论,它的终极理想在于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在于凡有血气莫不尊亲的天下。

——摘编自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认识。
2024-01-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输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草益顿,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简述行省制实行的意义。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3-12-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先汉兴学校、五河致远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便提上了日程。公元前688年—前687年,秦武公在伐灭几个小领主国后,废除了盘踞在这些地域上的宗法世袭统治,设立了冀戎、杜、郑等几个县,并派出由君主委任的官吏进行管理。约公元前356年—前350年,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罢分封置郡县,建立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改变了先秦时期的官吏世袭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基本取代了贵族政治。

——摘编自杨卓《浅谈我国秦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中国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迈入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是社会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于形势,刘邦只得采取暂时妥协的政策,在地方上推行郡国并行制。然而,自文景以来,尤其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势日衰,封国不断郡县化,郡国并行的地方政区制度趋向瓦解,实质上转变为单一的郡县制。至汉昭帝时,汉郡已达八十七个,而王国仅十七个,郡和王国在数量上的差距已相当大,加上诸侯王不得参与封国政事,汉代诸侯国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郡县化,封国再也构不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演变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有利条件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国郡县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谈谈你对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5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尚书的史料

出处

史料

《汉官答问》

汉初以丞相总天下事,尚书不过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治文书而已。武帝时……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常与之议

《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通典·取官典》

(曹)魏置中书省,有监、令(中书省官职)。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朱子语类》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材料二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 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并谈谈你对这一演变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
2023-11-1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后来又将该制度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国内诸侯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金字塔型的等级联系。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三   元代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行省制承上启下,借鉴并融入了游牧民族的一些统治方式。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以行省制的管理模式统合了自唐末以来的中国南北分裂的格局,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虽然后续朝代多有调整和改善,但此模式沿袭了下来,一直影响至今。

——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实行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2023-12-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2)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4-01-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2023-12-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林甸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1910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四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依据材料四,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意义的认识。
2023-10-1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尚书的史料

出处史料
《汉官答问》汉初以丞相总天下事,尚书不过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治文书而已。武帝时……臣下章奏上尚书,尚书进于天子,乃下丞相。有政事,天子常与之议。
《后汉书·仲长统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通典·取官典》(曹)魏置中书省,有监、令(中书省官职)。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朱子语类》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材料二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都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英国最早实行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

——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并谈谈你对这一演变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在政治上成为“现代世界的开拓者”的制度表现。
2023-10-1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