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5 道试题
1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

材料一     部分朝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和地方政府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地方层级管理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2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图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输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草益顿,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政方面,要求绝对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到地方各级行政系统以及一切官吏,要求各系统各部门彻底根据皇帝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由皇帝发出的诏、诰、敕、旨、上谕、朱批等,都具有绝对权威的意义,不允许有任何抗拒、违犯、异议。为此,明清两代都对官制作过重要的改变,对指导各级国家机关进行工作的各种典章和通例,作过频繁的修订补充。任用、奖惩和升贬文武官吏的人事权由皇帝亲自掌握,以各级官吏作为主要监管对象的监察工作一再得到加强。

——摘编自孙景峰、李金玉等著《正说明朝三百年》等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四   民主没有精确值,只有近似值;民主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民主不是一个单选题,而是一个多选题;民主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命题,民主的实现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而彼的过程。毋宁说,民主“是一个连续体,一段旅程,一个正在进行着的过程”。

——黄相怀、李向军《“中国式民主”的现实逻辑与内在理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活动频繁。

材料二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表(部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古代中国最稳定的--级地方行政机构名称。
(3)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试从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方面谈谈原因。
2021-11-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指国家在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乙: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丙:明清时期的乡约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
勿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清朝的乡约仪式
——据《中国历史教学挂图》

材料二   西汉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设置“道”进行管理,而对于归附的边疆少数民族较大的群体设置“属国”进行统辖,在西域、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分别设置了军政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唐代延续了汉代这一民族政策,羁縻府州制度便是这一政策在边疆政策治理上的一个创举。

——摘编自马亚楠《浅析中国古代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


(1)研究本主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材料一中的史料?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特点与研究主题之间的联系。
(3)若进一步探究主题,你认为还需要从哪一角度补充材料?举例说明。
(4)《三国演义》卷首语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2022-01-30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缺陷及其负面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2021-06-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模拟卷(压轴一)历史试题(高二版)
7 . 良好的国家结构是实现高效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郑尉掌军事,都监御史掌监察。……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史。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落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因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

——朱熹《朱子语类》


(2)结合材料与所学指出来宋代是如何“尽夺蔷镇之权”的,并说明朱熹是如何评价其效果的。

材料三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在地方行政区域设置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材料四为了建立理想中的美国政体,联邦党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发表了许多小册子和投刊论文……他们认为,1776年的那些口号已经过时了,现在美国需要的不是州的独立,而是一体化;眼前的危机不是专制,而是混乱或解体。

——《美国史通论》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党人所谓的“眼前的危机。”是指什么?美国的解决方案有什么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地方”关系的认识。
2021-02-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加强,最终形成在中国本土法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古代监察法制。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御史府,御史大夫参议国之大政,主要职掌察举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行为,纠举和弹劾违法犯罪……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名监察官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官秩不过六百石,但巡察代表中央,可以监察二千石地方长吏和豪强势力。

唐朝在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唐朝以“道”为监察区……临时派出监察御史,具有奉敕特使的性质,或者定期巡视。

为了巩固皇权,明朝洪武年间,废御史台三院制为都察院一院制,使监察权力更加集中……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臵监察御史,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

清袭明制,都察院仍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清朝的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亦构成地方监察机构,这些封疆大吏不仅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事行政司法大权,同时兼有监察地方之权。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到十九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健全议会监察职能。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比较,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今天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
2021-03-19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中央决策是在以三公九卿制为基本模式的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在具体进行决策时,则有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中朝决策、中外朝合议决策和有司决策等不同形式。公卿百官集议和御前会议是汉代中央决策的两个最基本方式和层次,而公卿百官集议决策是最经常、最基本的方式。西晋时,产生了尚书“八座”朝议的形式,即以尚书省之长官令、仆与诸曹尚书组成一个经常性的、相对固定的决策班子,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此在皇帝和百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设决策班子。到唐代,宰相决策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决策层次,这就是“政事堂”(中书门下)决策制度的确立。当时规定凡天下大事“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宰相决策与御前决策和百官大会决策共同构成有机的决策体系。

——摘编自黎虎《汉唐中央决策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

材料二   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近巨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唐时三省长官虽为永相之职,间也有他官参知政事,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后来有“内相”之称的瀚林学士。

——摘编自《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汉代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评百官集议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统治者是如何将“近臣”变为“大臣”、将“大臣”变为“近臣”的。
(3)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中央决策制度与中央官制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政府的执政官。此后宰相失职,却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的执政官便如唐代。何谓失职?因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的,后来此项职权被皇帝夺去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明朝经过创造的阶段而固定下来时,朝廷的主要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即算朱元璋罢宰相这一官位而终明代未曾复置,以后之各“大学士”实际上亦填补了此缺陷。大学士为文笔之士,起先参加皇帝各项诏书之起草,逐渐因拟稿而有了决定方针与政策的能力,到后来官阶和声望与日俱增,实际上成为统合文官组织的主持人和他们的发言人,只不过他们的行动与决策还是要通过皇帝的正式批准而已。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使宰相“失职”的举措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并谈谈你对“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奇特而内中有理的安排”的理解。
2021-02-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