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7年伦敦大学委员会批评牛津、剑桥大学过于偏重神学与古典文学等自由教育,疏于医学与法律等专业教育,为此,提出伦敦大学办学原则与课程体系。“鉴于不信奉国教者的人口如此之多,其掌握的财富如此之雄厚,鉴于英格兰人中生活闲适、财富中等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大,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机构。在这个机构,用合理的费用就可以获得教育,所有教派的信徒均无入学资格的限制。这里将安排三类课程,一是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课程,二是带有装饰功能的课程,三是属于专业教育的课程。”增加的新课程主要是现代语言学科与新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这种模式下,到1851年,伦敦大学的普通学院达29所,附属医学院近60所,形成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邓云清《伦敦大学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材料二     1898年在总理衙门筹议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非常注重科学课程的设置,正式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仅设有仕学院及附设中小学堂,分为“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两堂,科学课程竟一门没开。1900年,京师大学堂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恢复开办。1902年春,大学堂正式进入了“聘请外国教习和学习外国路径由西向东,由欧美向日本的转变”。19081909年,原先招聘的日本科学教习合同期满,全部离开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科学教育体制日臻完备。科学课教师队伍大都由本国教师构成,为大学堂科学教育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师资基础。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民国政府正式更名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

——摘编自吴云鹏《京师大学堂科学教育变革中的文化碰撞》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伦敦大学建立的背景及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前后发展有何变化,并分析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苏、美等盟国代表就已在美国敦巴顿橡树园开会,讨论建立战后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问题,但会议没有解决大国否决权的使用及创始会员国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继续讨论了关于安理会中大国否决权的使用范围问题,最后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折中方案:常任理事国在理事会中除关于程序问题外,一切实质性问题都可以行使否决权,但在和平解决争端问题时,持异议的国家即使是大国也要放弃在安理会的表决权。同时,会议同意苏联的要求,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列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会议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世界通史(现代史卷)》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安全理事会由美、苏、英、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安理会的任何重大决议都必须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同时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等。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筹建联合国的背景及其体现的国际关系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处理国际事务的主要原则及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1958年,为支援祖国大西北建设,先后有1472名教职员工从上海交通大学迁到了西安,其中有教授、有年轻的讲师,也有学校教学工厂的技工,以及幼儿园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迁人。

交通大学西迁是国家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西安交大西迁馆有一面照片墙,上面排列着46位西迁教授。第二行左起第一位,就是周惠久。195896日,将近50岁的周惠久一家七口坐着火车来到了西安。迁校西安后,他率先在大学开设金属机械性能课程,并先后主编《金属机械性能》教科书和《机械工程手册》的“材料   强度篇”,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金属力学性能条目,为我国材料   强度学科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周惠久教授在金属材料   强度科学方面造诣极深,他所阐明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被列入19631964年国家重大科研成果104项。他领导的“低碳马氏体强化理论及应用研究”课题,获得了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他出席了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材料   大会及第六届国际热处理年会,并应邀在开幕式上作了主旨学术报告。

——摘编自陈小玮《交大西迁人的家国情怀》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大学西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惠久教授的主要成就及体现的西迁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唐太宗还明确规定: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鰥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故(唐朝)公主再嫁者达二+……太宗女六。对此,朱熹指出: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据统计,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全国户数接近380万户。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从贞观八年(634年)、九年(635年)的斗米四五钱,跌至贞观十五年(641年)的斗米两钱。

——摘编自孙顺华《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婚嫁制度改革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立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总方针,实现了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税收制度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财税部门全面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税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适应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破除“税收无用论”,确立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扩大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体现在利润分配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利改税”为突破口,我国进入工商税制全面改革时期,在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有效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解决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问题,对于搞活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制改革三十年》。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后我国的财税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指出财税制度变革的方向。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1-12-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重点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是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1983年,中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即“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1988年,文化部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使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文化市场开始在国内孕育成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我国确立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根本的政治原则。在这一时期,党对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孙泽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
2022-07-23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三市十一校2023届高三7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令狐德棻(583-666年),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唐初,倡举了两件事很有虑义。其一,奏请购募天下书。当时经隋末大乱,经籍图书散失,德菜向高祖建议,以朝廷之力广泛收求天下书,数年间“群书略备”。其二,首倡修史。武德四年德菜向高祖李渊说:“切见近代已来,多无……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唐高祖于武德五年正式下诏修前代魏、周、隋、梁、齐、陈六史。贞观二十年,唐太宗诏修《晋书》,房玄龄特意奏请起用德菜参与修撰。李延寿撰成《南史》《北史》,因是私人修史,又请德菜审查,并作修改。唐代所修的八部正史,均和德菜有直接、实际的联系。一个人的名字能和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发生联系,这实在是史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令狐德菜编修国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令狐德菜的历史贡献。
2021-12-01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苏格兰的低级贵族、各郡代表男爵逐渐兴起。1560年,法国和英格兰签订停战的《爱丁堡条约》,双方从苏格兰撤军,由此拉开了苏格兰议会改革的序幕。1560年,议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法令,“在苏格兰王国内,为新教徒所公认和确信的《信仰信条》议会准子公开发行。”“罗马教皇在苏格兰王国内不再拥有管辖权。”议会改革后为防止法国天主教势力对苏格兰的渗透和控制,苏格兰与英格兰建立了和平的外交关系。1587年,在男爵阶层的推动下,议会三级会议转变为教士、贵族、市民和男爵组成的四级会议。同时,确立了郡代表的选举方式、传唤方式、代表资格等。至此,持续20余年的苏格兰议会改革最终完成

——摘编自郭军伟《论近代早期苏格兰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苏格兰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世纪苏格兰议会改革的影响。
2021-11-2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成立后,知识界普遍认为“农村破产即国家破产,农村复兴即民族复兴”。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出现,不仅是由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识的产物,两者的结合,导致了领域广闻、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用梁漱溟的话说,救济乡村只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乡村建设的“真正意义”在于创造斯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建设进入新阶段。从农村土地关系的改革开始,国家对乡村社会进行权力重组,将政权直接延伸到村庄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了“乡(村)政权”“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起政社分开的“乡政村治”结构,“村民自治”得以兴起。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税费改革重塑了基层治理的形态,由“单中心治里”模式逐步走向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模式。

——摘编自王晓莉《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沿羊与有效性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72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有人对此前国民政府颁布的新盐法是否适合于非常时期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鉴于国难日重,且各国经济政策亦多由自由趋向统制,故对新盐法的施行,“尚应妥慎研究,不宜轻于尝试”。他们极力宣扬专卖制度的优点,认为其不仅具有突出的财政收入职能,而且具有优良的经济及社会政策功能。嗣后财政部对于盐政改革问题,转而倾向于实行专卖政策。19421月,国民政府宣布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盐业专卖制度使国民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而作为经济统制的一部分,盐业专卖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战时盐业生产,而且对调剂供销、控制盐价、防止垄断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夏国祥《近代中国盐政改革思想初探》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实行盐业专卖制度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