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先谦(18421917年),长沙人。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期间,将江苏科举考试所得佳文,刊为《清嘉集》,以作为士子学习的范文。他在江苏南菁书院内设立书局,刊刻《皇清经解续编》,所收著作包括顾炎武、王夫之共一百一十一家,此书年年均重印颁行全国。1894年,王先谦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他订购了《时务报》,启发学生“期于致用”、“留心时务”。《湘报》曾报道,说岳麓书院“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他还参与了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积极促成《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翻译李维格分任时务学堂中、西文总教习。1898年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岳麓书院宾凤阳等联名上书山长王先谦,以维护纲常名教、忠孝节义为名,称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是借讲求时务,行其邪说”。他致书湖南巡抚,提出停刊《湘报》。

——精编自夏剑钦《晚清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先谦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先谦的主要活动。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战争,战争的胜败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更取决于经济后盾及人カ资源。特别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前线的战士,后方的生产能力和交通状况能否为前线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也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 1916年体现得尤其明显。到 1916 年之时一战已经进行了近两年,大批青壮年开赴前线,协约国后方生产劳动力严重匮乏,而战争还不知道何时结束,这让协约国方面深感压力。法国在大战发生前就已经人工匮乏,此时情形更为严重。英国昔日的傲慢态度也为绝望的情绪所代替,索姆河战役给英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仅在 7 月份,也就是索姆河战役的第一个月,英军伤亡或失踪的人数竟达 18.7 万之多。可以说,此时能否获得新的人力资源成为协约国对同盟国战争胜负与否的关键。

——摘编自吴琼《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等


(1)概括英、法在中国招募大批华工的背景。
(2)简要说明一战华工的贡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军事战略向全方位的全球战略转变。基于此,美国在一 战后的国际裁军运动中,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在“裁军”的口号下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海上力量,取得了对其他大国的战略优势。接着美国通过对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缓和了长期以来与他们的紧张关系。然后又于1933年承认苏联并与之建交,实现了美苏关系正常化,这为后来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创造了条件。同时,美国军方还针对即将到来的世界战争,提出“世界大战将在美国甚至美洲以外的地区和别国的领土上进行,美国军队将在战争后期参战”的看法,并判断美军将能以最小的消耗、轻而易举地获胜,并乘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据此,美军制定了与法西斯国家作战的“彩虹计划”,该计划成为美国在二战中军事战略的基础。后来战争的进程验证了美国军事战略的正确。

——摘编自陈海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战略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战略转变的影响。
2021-11-2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该战略决策的背景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
C.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D.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威胁中国
2022-05-27更新 | 507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易白沙(18861921),湖南长沙人,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反封建斗士。1921年春,跳海自尽。毛泽东得此噩耗,写下了悲痛的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深切悼念这位才华横溢、忠心爱国的师友。

论及青年的责任,易白沙针对当时的局势指出,干戈环绕於吾人之四周,干戈之外,又有干戈以环绕焉。何地无号啼之声,何处无死亡之惨。我之青岛,切肤巨痛。郁郁泰山,美哉国乎!而五月七日最后通牒,无形之灭亡,视比利时塞尔维亚之山河破碎。我青年唯一之责任,惟祈诸良心判其曲直,仗剑而起。左袒其兄也可,左袒其弟也亦可,而袖手旁观则不可。以非他人他国之事,无中立之余地也。推测将来,吊死扶伤,培养元气,以恢复人间百福,此固慈善事业中第一问题。维持永久和平,廓清野心家之侵略主义,尤人生应有之筹策,是乃未来之青年所有责任也。易白沙关于青年责任的观点,不仅是五四青年奋起的号角,亦是当代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努力追求的目标。

——摘编自张金荣《论易白沙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易白沙提出“青年责任”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易白沙心目中青年的责任。
2022-04-30更新 | 11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金圣叹(16081661年),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为人孤高,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他自幼学佛,劝人向善,倾向佛道二家的自由放任,又有儒家的入世冲动。政治思想上他倾向保守,批评明末官府苛政,同情被欺压的百姓。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金圣叹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圣叹的文学评点,对有清一代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宗岗与其父毛伦批点《三国演义》,多师法于金圣叹。20世纪新文学运动中,文学史家都赞扬金圣叹,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

——摘编自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圣叹文学批评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金圣叹文学批评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为2019年联合国发行的邮票。甘地头像旁用英语写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句话:“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此话提出的背景是二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甘地批判文化侵略,主张维护民族文化
③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
④联合国发行此邮票旨在提倡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7年,英国政府声称,未来英国的国防只能建立在大规模氢弹报复的基础上。这加重了人们对核战争的恐惧。19581月,英国反核活动分子经过商议,决定成立一个全国性质的反核新组织-核裁军运动,并以执行委员会为运动的指挥中心。其目的是要求英国政府倡议停止军备竞赛,减少核危险。2月,执行委员会在伦敦举行第一次集会,有5000人出席。随后又组织了示威性进军,吸引了1万多名活动分子参加,到1960年更是高达10万人。同时还组织了集会、辩论会或晚会,宣传运动的宗旨:要求英国退出北约,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到1961年,地方性的和平反核组织增加到450个左右。1962年后,核裁军运动一些领袖人物相继退出,公众的反核热情逐步消散。

——据熊伟民《1958-1964年的英国核裁军运动》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国核裁军运动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的核裁军运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废弃势力范围;二、撤退外国军队、巡警;三、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四、撤销领事裁判权;五、归还租借地;六、归还租界;七、关税自由权。

废除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件》。

——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交议案中的若干要求

材料二 第一百五十七条胶州领土内之德国国有动产及不动产、并关于该领土德国因直接或间接负担费用,实施工程或改良而得以要求之一切权利,均为日本获得,并继续为其所有,各项负担概行免除。

——《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了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交议案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
2021-08-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至“五四”有两次较大规模的白话文运动。晚清的白话文作为通俗教育的工具,强调口语化,属于单一的应用语体变革。晚清文人提倡白话,但不打倒文言,可以两种语言并行不悖。白话文运动在1903年前后达到高峰,1909年后逐渐消退。白话文运动的再次兴起是1917年以后,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口号,将“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此后,教育部相继公布了《废止国民学校各科文言教科书通告》等一系列法令。关于通行全国的汉语标准语,虽然清末经历了从“官话”到“国语”的称谓变化,但五四以后国语的推行和白话文运动相互结合,才真正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语运动。

——摘编自陈迪强《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材料二   1949—1958年是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探索时期。在此期间,中共中央确定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1950年,刘少奇写信给中宣部负责人陆定一,提出要研究亚洲邻国蒙古、朝鲜、越南等国的文字改革经验。1951年,毛泽东两次约请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讨论文字改革问题,明确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方针。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正式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决议。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了517个简化字,分别于1956—1959年予以公布。此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相继采用简体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规范用字。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文献工作中拼写有关中国词语的国际标准。

——摘编自王爱云《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文字改革(1949—19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有何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