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从小聪明过人,爱好老庄学说。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序言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躬身实践;认为医者首先应高度重视生命、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他精读“《素问》《黄帝针经》……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认真研习经典,虚心求教,掌握中医理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他倡导医者在病人来就医时一视同仁,保持仁爱之心,把病人当作亲友般对待,做到“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少小婴孺方》篇中,他还强调妇女儿童因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摘编自闫彦敬《浅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思邈医德思想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商鞅认为“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反对官员的“私善”,要求秦国官吏将对百姓的“私善”转变为对君主的“奉公”,将官员的为善行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对君主效忠。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A.否定官员善行B.强化社会控制C.首倡官员尽忠D.轻视民众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易白沙(18861921),湖南长沙人,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反封建斗士。1921年春,跳海自尽。毛泽东得此噩耗,写下了悲痛的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深切悼念这位才华横溢、忠心爱国的师友。

论及青年的责任,易白沙针对当时的局势指出,干戈环绕於吾人之四周,干戈之外,又有干戈以环绕焉。何地无号啼之声,何处无死亡之惨。我之青岛,切肤巨痛。郁郁泰山,美哉国乎!而五月七日最后通牒,无形之灭亡,视比利时塞尔维亚之山河破碎。我青年唯一之责任,惟祈诸良心判其曲直,仗剑而起。左袒其兄也可,左袒其弟也亦可,而袖手旁观则不可。以非他人他国之事,无中立之余地也。推测将来,吊死扶伤,培养元气,以恢复人间百福,此固慈善事业中第一问题。维持永久和平,廓清野心家之侵略主义,尤人生应有之筹策,是乃未来之青年所有责任也。易白沙关于青年责任的观点,不仅是五四青年奋起的号角,亦是当代青年实现自身价值努力追求的目标。

——摘编自张金荣《论易白沙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易白沙提出“青年责任”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易白沙心目中青年的责任。
2022-04-30更新 | 11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三星堆出土文物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土文物
二号坑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高达260.8厘米,可能象征集王权、神权于一体的首领人物。两个祭祀坑内还出土有一批发式、头型各异的青铜人头像和20件青铜面具。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等文明,基于对于神权和王权的理解和表现,制作了大量石雕、青铜铸造的人像和神像,形成体系性的“偶像崇拜”现象。
一号祭祀坑出土了一件黄金箔包裹的木质杖体,残长约150厘米,杖体上端保存纹饰图案。古代西亚、埃及等文明中帝王使用权杖多在杖首或杖身顶头部有图案,描绘胜利者的功勋,或叙述某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祭祀琉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面具,在一些青铜头像的表面,还贴附有黄金箔制成的金面具。伊拉克出土的一尊古代“三头母山羊”青铜造像就是在青铜铸造的三头母山羊的头部表面,覆盖用黄金箔片制作的面罩。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的对话》


(1)根据材料,归纳三星堆青铜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的相似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星堆出土文物反映出的古蜀社会特征,简析三星堆文明的历史价值。
2022-03-25更新 | 254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北魏晚期的郦道元著有《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其特点相似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禹贡地域图》C.《天工开物》D.《徐霞客游记》
2021-12-31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初叶,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史记·殷本纪》所见商先公先王大部分在甲骨文中被认定,使人们意识到《史记·夏本纪》的内容也不会子虚乌有,与商先公同时的夏王朝应该是存在的。如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共分4期,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据碳14测年得知,其年代相当于公元前20世纪至前16世纪,属夏王朝时期。所以,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夏文化的存在。这说明
A.夏文化有异于商文化,没有相应的文字佐证,所以夏文化会成为永久的“未解之谜”
B.研究和认识夏文化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丰富的文化遗存无疑是研究夏王朝的出发点
C.“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的结合,夏文化的研究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D.夏王朝存在与否,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2021-11-1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11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一代革命家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指示,更没有历史先例可以借鉴,列宁只能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进行艰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终于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摘编自穆森《对列宁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认识》

材料二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间,毛泽东扮演了多重角色。纵观开国伟人毛泽东的多重角色,我们看到了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崭新政权,看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更看到了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生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昂扬斗志。尽管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短暂的“春天”后,磨难与考验接踵而来,但毛泽东毕竞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开启了华夏儿女探索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纪元。

——摘编自《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列宁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间”扮演的多重角色及作出的伟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和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当代价值。
2021-11-07更新 | 9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碑刻价值

材料一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中国古代碑刻的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而,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守丘刻石等。《史记》曾对秦始皇刻石加以著录;汉“石经”刻就后,《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等曾予记载;唐代先秦石鼓文出土后,记述与研究风气大盛;宋代形成了专门研究青铜器和碑刻的学问“金石学”。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碑刻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碑刻简介

名称(朝代)简介
石鼓文(战国)用大篆记载了周天子使臣与秦献公一起出游的情况。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琅琊刻石(秦)前半部用小篆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后半部记述李斯请求秦二世在秦始皇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熹平石经(东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汉灵帝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经典抄刻成石书,竖立于太学门前。残石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等
北魏曹望憘造像题记(北魏)流失海外最著名刻石之一。记载北魏时期襄城将军曹望憘建造佛像并作发愿题记,书法精美。现藏于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
颜氏家庙碑(唐)颜真卿为其父刻碑,历数颜氏家族满门忠烈上百人,德风操行,一脉相承。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蕃会盟碑(唐)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述唐穆宗与吐蕃赞普结立舅甥之谊,订立友好盟约等事。立于拉萨大昭寺
青阳乡约碑(明)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青阳乡订立乡约及实施成效等内容。现立于青阳乡石鼓庙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清)清乾隆皇帝为纪念土尔扈特部归来钦命竖立,叙述土尔扈特蒙古西迁一百多年后重返祖国并被清廷接纳的经过。现藏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任意选择三个视角,说明碑刻的历史研究价值。
2022-03-29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研究者认为,孙中山本来是“一个言必谈美国,大半生以美国为榜样的政治家”,但是,孙中山与美国多年打交道的经历以及美国对孙中山长期不冷不热的态度,使他对美国民主制的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反思自己过去的信仰与理念。从此,孙中山从一个辛亥革命初期中外条约体系的坚守者变成一个决心以革命手段废除不平等条约,推翻列强压迫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孙中山革命理念的变化
A.反映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说明美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C.体现孙中山对国情认识深化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南各省土司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县管理。1931年国民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等相继通车。教育部要求四川、云南、西康三省制定边疆教育三年计划。但西南各省组建的边政机构五花八门,如云南机构称“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贵州机构名为“边胞文化研究会”,川康机构则谓“川康滇三省边区边务设计委员会”。这些机构在行动上各自为政,政令更难以贯通,加上其他因素,国民政府治理西南效果大打折扣。

——摘编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材料二   1949年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民族自治地方纷纷建立起来。截止到1965年,全国共建立起五自治区,若干自治州、自治县(旗)。19845月,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2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熟。这种成熟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全面的实施;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治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实施的主要价值。
2021-10-0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全国I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