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最终安葬于南京紫金山,而不是广东或别的地方,这一选择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于孙中山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既是毕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一生最大的遗憾和未竟期望的寄托。建成后的中山陵高度超过南京历代所有陵墓,比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还高90多米。中山陵的空间布局呈钟形,体现警钟长鸣、唤醒国人的政治寓意。墓后第一层为水泥步道,第二层植有广玉兰等,为游人休憩之所。与古代帝王陵寝锁闭于高墙密林之中不同,国民党人将中山陵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纪念空间,也将负载整个国家的记忆和认同。中山陵的衬饰文字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心理,尤其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等遗训文字,无不提示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和期望,昭示着后来者的责任和义务之所在,即建造一个渊源有自而又适应世界大势的现代国家。

——摘编自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山陵选址于南京紫金山的深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山陵体现的历史价值。
2021-06-02更新 | 17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7年,安阳殷墟圆形祭祀坑清理出三层人架70多具。坑中有铜器10件,分为礼器、工具、武器和装饰品四类,部分礼器刻有铭文。陶器32件皆实用器,玉器4件,璜、鱼、珠、串珠各一件;出土贝较多,保存好者达718枚。综观上述遗迹遗物,圆坑应属殷墟文化第四期,为祭祀坑。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遗物,计有铜、玉石、象牙、贝等种类,青铜器439件,玉器131件。根据发掘清理情况分析,其放置时是有一定次序的。首先是置放大量海贝和玉石礼器、青铜兽面、小型青铜件以及树干等。其次再置放大型青铜容器和青铜立人像、人面、树座等。最后置放一层象牙。坑中出土的青铜人面像、人头像有的已损坏,多经过火烧,大部分遗物遭损。据此推测大多数遗物中在投置坑中之前为人们举行某种仪式时有意损坏的。综观上述遗迹遗物,二号坑的时代,大致相当殷墟晚期,其性质应是祭祀坑。

——摘编自徐自强《广汉、安阳祭祀坑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比较安阳殷墟圆形祭祀坑和三星堆祭祀坑出土遗迹遗物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地出土遗迹遗物反映出的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2021-06-02更新 | 17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卷01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年爱因斯坦进入瑞士阿劳州立中学读书。在这里爱因斯坦便开始思索空间时间问题,并写出论文《关于磁场的以太状态的研究》,为他后来的伟大的理论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在爱因斯坦的眼中,和平是永恒的主题。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不遗余力地反对希特勒,极力呼吁为和平而战,甚至联名致信罗斯福,建议制造原子弹。“二战”后他曾说:“如果我知道德国不会成功地研制出原子弹,那我绝对不会介入所有这些事情”。在去世之前的几个月,他承认:“我想,在那封信上签名是我一生所犯的一个错误。”从严格的道德意义上衡量,爱因斯坦的自责远远多于历史对他的指责。假知有一种标明“世界公民”的护照,那么爱因斯坦一定是持有它的第一个人。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思考时空有关的“伟大的理论”的名称,分析这一理论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与战争关系的态度,概括爱因斯坦的优秀品质。
2021-06-01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氏族组织时代,以宗法制为内核的祭祀礼仪系统十分讲求身份层级的划分。这种礼俗间的分野、互斥,实则是贵族祭祀系统中的“位”(意为丛木标识的社祀)现菆象。庶民被拒于“位”外的同时,也造成了权力中枢同民间社会在意识管控结构上的隔菆阂、断裂。面对战国时代激荡的社会变局,商鞅吸纳秦地尚武的族群基因,他垫平贵、庶之分,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爵制下的秦国社会走入了臣民身份重新界定,阶层重新划分,国家专制权力得以成功介入基层社会,传统五等爵制维系下的贵族秩序变成了军功爵制下的新的信仰秩序。秦地的民间信仰也发生了由室家内祭向乡土外祀的转变,由宗族情感寄依转向了地域情感寄依,最终促成了郡县制帝国的形成。

——摘编自熊永《“菆位”于里社:战国秦地的民间信仰秩序统合》


(1)据材料,概括商鞅改革秦国爵制的措施,并说明爵制改革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爵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2021-06-01更新 | 399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卷01
5 . 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2021-05-25更新 | 1110次组卷 | 21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
6 . 下面是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考古发现这些遗迹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这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C.中华文化的地域性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梭伦出任执政官主持雅典政务之前,贵族和大众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他们的政治体制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贵族凭借手中的特权占有了雅典的土地,对农民和手工业者用高利贷和重租的形式进行剥削。梭伦出身贵族,但他的财富主要来自贸易而非土地,故对于旧贵族世家相当疏远,而对通过商贸致富的阶层以及平民抱有同情心,他的睿智、温和也声名远扬。公元前570年,雅典的新任执政官梭伦,启动了法治变革,他创立了新的宪法,制定了一批新的法律,并注意提高法律的公信、权威。梭伦还改革了雅典的司法制度,每个阶层的成员都可以担任陪审员,所有的公民对执政官的判决有异议,都可以向新成立的法庭提出上诉,这类法庭只是公民大会的分支机构,甚至是由公民大会全体成员集会,负责审判工作。新的法庭并没有取代执政官在司法方面原有的职能,但在民主的制度中,对执政官的司法权力形成很大程度的制衡。

——摘编自韩伟《梭伦的法治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进行法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梭伦的法治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就开始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夏文化进行探讨。几十年来,经过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深入广泛的研讨,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即认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仅其上、下限稍有分歧),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是早商文化。随着新的14C测年数据的公布与西方学术观点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学术界关于夏文化的探讨出现了新动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归旧说,即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是商文化。二是赞成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的看法,认为不能随便指称某考古学文化为夏文化,不同意给二里头文化及其他文化贴上夏文化的标签。原因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象甲骨文那样可以确证考古学文化主人身份是夏的当时的文字材料。

——摘编自刘绪《夏文化探讨的现状与任务》


(1)据材料,概括目前夏文化探讨的主要路径及学界共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重证据法”在夏文化探讨中的价值及其困境。
9 . 1918年,蔡元培在庆祝一战结束的集会上发表演讲:距今一百三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把国内政治上一切不平等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他。这表明蔡元培
A.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B.意在为国民革命进行舆论宣传
C.注重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D.未认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
2021-04-30更新 | 50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A)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