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抗战期间,华北根据地的春节文艺活动,开始改编原有戏剧、秧歌,如将传统剧目《打渔杀家》改编为《松花江上》,人物身份由“梁山好汉”到“抗日干部”;故事情节由“不堪欺压”改编为“反霸抗日”;结局由“自刎、流浪”到“被抗日联军营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改造传统文化激发民众抗日热情②抗日根据地借通俗文化宣传抗战
③抗战宣传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④通过文艺活动提高民众思想觉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 . 中国的疆域

材料一   夏的统治中心就在阳城周围一带,这里约是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朝的疆域比夏有所扩大,大概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周朝成为了一个疆域空前广大的国家,其疆域北至辽宁,南达长江以南,西抵甘肃东部,东至海滨。其在疆域形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疆域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前代,其稳定性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其疆域范围是我国历代疆域的核心区,因而秦朝是我国疆域的雏形。汉武帝时期西汉越来越强大了,在东南、东北、西北方向上版图都有所扩大。尤其是在西北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开始对西域实施全面的行政管辖,从此,西域36国全归中国版图。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的疆域东西长9302里,南北长13368里,一个伟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李布《试论我国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材料二   晋代以后,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跨过万里长城和浩瀚的大漠一次次南下东进,带来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辽宋夏金等王朝的对峙与融合使中华帝国的版图不再局限于汉地,民族成分多了起来。

——摘编自屈文军《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等

材料三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从政治制度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清军自入关以后,平定了西北、西南的叛乱势力,反击了沙俄对东北的侵略,逐步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清帝国,鼎盛时期领土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近代的版图。

——摘编自毛元佑《中国版图的形成与变迁》


结合所学解读中国疆域的变迁。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中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一   16—18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在不违背基督教教义和教规的前提下,采取了“技术传教”或“文化传教”,他们将西方的天文学、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炮弹制造、天文仪器制造等实用技术传到中国。明清皇帝重用传教士,康熙曾研习西洋历算。徐光启等人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欧洲社会兴起了“中国热”,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推崇备至,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18世纪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帝之间进行了“中西礼仪之争”。罗马教皇认为,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等行为,与基督教的“一神”观念冲突。康熙帝认为,禁止中国人祭祖、祭孔干预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冒犯了皇帝的权威。1706年,康熙皇帝下旨驱逐传教士,禁止基督教传播。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指出:“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1897年,严复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1902年,梁启超指出:“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困),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范围)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迷惑),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了解)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深奥)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撷其实、咀(咀嚼)其华,融汇而贯通焉。”


结合所学,解读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演变历程。(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6-3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B.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2020-01-17更新 | 321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京津班)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社会进步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6 . 如图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西汉政府通过设立盐铁官,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治和经营网络。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汉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B.西汉盐铁官营推动民营商业活跃
C.盐铁产地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D.盐铁官的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19-12-18更新 | 126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
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
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
D.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
2019-09-2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临川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9 . 从古到今,交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交通的便利、行旅安全的保障、商运的畅通和驿传制度的方便,都使得汉代的人民得以免除固陋的地方之见,他们的见闻比较广阔,知识易于传达。汉代的官吏士大夫阶级的人多半走过很多的地方,对于‘天下’知道得较清楚,对于统一的信念也较深。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建立》


(1)依据材料分析,汉代发达的交通有哪些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对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2019-01-2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10 .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2019-09-22更新 | 467次组卷 | 3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凯博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