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民法典》1804年颁布实施,是第一部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先后于1807年和1852年两次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以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为立法原则,被誉为采取法律形式的《人权宣言》。虽然该法典编排欠缺条理,前后重复过多,但其语言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体现了立法者的法律平民化的理念。优美的文字也为许多文学家所赞叹。《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影响及于全世界的伟大法典,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等都有过适用《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海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智利、厄瓜多尔、阿根廷等国法典也借鉴了《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长达22年,自190011日开始施行。编订者几乎没有考虑吸引读者、教育公众、扩大影响的社会目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日耳曼人善于逻辑理性和抽象思维的长处来表达思想,因此该法典被部分人评价为“法言法语”“深奥难懂”。《德国民法典》特别注意划分一般和特殊,将适用于多个领域的共同性规定放在特殊规定之前,从而形成单独的、实质性的“总则篇”,规定了分则四编中可以共同适用的概念、规章和原则。在立法技术和法典内容方面,《德国民法典》对瑞士、希腊、泰国、日本、韩国、中华民国都发挥过示范作用。

——摘编自杨昕燃《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比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民法典》向外传播的动因。
2024-05-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瓷器以德化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金叶子、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臂钏、项链等,以及动植物残骸、矿石标本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一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据出土文字材料,该船的年代当在12世纪末。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1)材料中的“南海一号”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研究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商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一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2024-05-14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今天看来,启蒙运动体现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某种连续性,又代表了其发展的一个断裂。启蒙哲学家认为启蒙对于人类文明进步至关重要,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启迪民众发展理性精神和对社会的落后、压迫以及种种桎梏的批判意识。理性主义本身又是同理想主义相联系的。启蒙哲学家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启蒙运动也被很多学者视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换的一个必要的思想文化运动。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青年马克思确实受到了欧洲启蒙传统的影响,但在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后,特别是在法权启蒙与经济启蒙的客观分歧中,马克思逐渐明确欧洲启蒙思想的现实根基与历史前提在于资本主义本身。对马克思来说,启蒙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抽象理念,与资本界限内的不平等与不自由的剥削机制互为表里,客观构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特殊意识形态,使资本主义具有强烈迷惑性。因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不再专题论述启蒙。在资本批判的根本视域中完成了对启蒙的批判与超越,重新开启了迈向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摘编自刘冰菁《从法权启蒙到经济启蒙:马克思对欧洲启蒙思想的批判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原则。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启蒙运动体现了欧洲文化发展的“连续”与“断裂”。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能够实现对启蒙思想批判与超越的原因。
2024-03-2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从1950年的1.5%,猛增到1980年的13.3%。这一时期,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却在1984年出现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逐年增长的“双赤字危机”。面对双赤字,里根政府采取维持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高利率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强势,使美国的出口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劣势。当时,美国制造业者、国会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

1985年,美、日、西德、英、法五国达成“广场协议”: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持续的经济增长,在各国间进行政策协调,以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通过汇率调整,恢复汇率调整国际收支的机能;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各国市场开放;促进各国实施结构性调整的经济政策。另外,根据美国的要求,对于美元汇率,“希望各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有秩序的提高到一定的幅度”,汇率应反映各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条件。

“广场协议”后,美国国内经济困境得以缓解,并赢得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机会,甚至奠定了9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相反的是,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摧残了日本出口主导产业,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严重依赖外需的日本经济很快陷入了一场“日元升值萧条”。以“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为开端,美国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打垮了其在国际经贸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日本。

——摘编自姜伟《广场协议的国际政治及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动“广场协议”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广场协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广场协议”予以简要评价。
2024-04-2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衡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即为推动面向内部市场的本国工业的发展,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提高关税,引进外资,建立国有企业,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墨西哥工业部门占全国总产量的35.8%,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产品缺少竞争力。墨西哥进口替代战略实施需要大量进口资本和中间产品,这使墨西哥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最终引发债务危机。为此,政府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对外开放,转向外部市场,克服国家干预带来的弊端。但由于政府责任的缺失,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加剧。墨西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未能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摘编自董经胜《墨西哥现代化模式的转换及其经验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新加坡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国家扶持本国工业发展以代替进口产品)。60年代,新加坡政府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繁荣和国际贸易放宽限制的机会,采取鼓励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发展中,新加坡形成了制造业、对外贸易、金融业和运输业四大产业并存的多元化经济结构。70年代末,西方经济发展缓慢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加坡调整经济结构,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新加坡又将有限的资源从制造业转向高科技、金融服务业,使其经济发展到更高层次并跻身于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摘编自汪恩键、潘黎明《新加坡的现代化及其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墨西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墨西哥相比新加坡工业化道路的独特之处,并归纳影响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街道两旁是一定高度的建筑物;公寓式的建筑物前一般要加筑柱廊等。此外,每条街道都留有空间建造花园或广场,每所房屋都各自独立以利于防火;每一建筑的下层必须用耐火石材修建,上面各层则用砖石砌成的拱门支撑,三层以下不准使用木梁。每所房屋都有自己的廊院,铺设了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街上还增设了众多的喷泉等。但罗马城在帝国时期经过不断的增修、扩建和改建,城市的空地越来越少。至帝国后期,罗马城内已是高楼林立、人满为患,几无可用来规划的余地了。

——唐亦功《古罗马城建筑的分布规律及布局形式》


依据材料归纳罗马城市建设的特点。
2024-01-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吴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伯明翰和布雷德福这些城市里,工人住房都是背靠背盖起来的。所以,在每一层住房里,四间房间中有两间房间是空气和光线不能直接进入的。除了两排房屋之间有勉强能通过的过道外,再也没有其他空地。在曼彻斯特,根据当地警察局1841年的调查,大约有109处宿夜处,那儿不分男女都睡在一间房间里,还有91处乞丐宿夜处。1843一1844年,在曼彻斯特的一个地方,7000位居民仅有33个厕所。在利物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住在“地窖”中。在其他大多数港口城市,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

材料二   利物浦市政会于1840年颁布《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于1842年颁布《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要求。从1860年开始,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后来,市政府根据地方条例和国家立法,不断查封坏的杂院房屋,开列不卫生地区名单,并征购坏房屋进行拆毁。到19世纪80年代,利物浦每幢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不到6个人。市政府成为一个大房产主,在1855年时拥有公寓房屋400多幢,到1909年时拥有公寓房屋2000多幢。到19世纪80年代,其他城市的住房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曼彻斯特、普雷斯顿等北方纺织城镇,以及利兹、设菲尔德等有代表性的工业城镇,房屋的平均居住人数都在5人上下。

——摘编自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住房问题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政府应对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4-0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标志性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
11世纪西班牙莱昂、英国伦敦等获得自治的特许状
12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成立,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
13世纪巴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但丁成为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百人会议的成员
14世纪德意志各大商业城市正式组建汉萨同盟,同盟设有最高议会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权力机关作出的决定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平等是维系中世纪西欧市民认同和契约的纽带。城市为市民提供了基本的市民权,从法律意义上说,所有市民的身份是平等的。周边农村乃至外地(国)涌入城市想成为市民的人,多是冲着能与他人享有平等机会而来的。因此,城市本质上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中出现的非等级社会。城市即使呈现出等级分层,基本上也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是开放式、动态式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所有者的身份是平等的。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主人的出身不相干。领主在市场上无论是购买还是出售商品,都得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与平等身份。商品货币关系越发展,平等原则就越重要。市场中逐渐形成的商法体系,使平等交易原则进一步得到法律确认。常有城市议员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充当奴隶的人。当然,城市富有贵族和城市普通市民的法律地位平等不能掩盖社会地位不平等。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世纪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中的“平等原则”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