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朝鲜在16世纪不时接受周边部分女真部落的朝贡,并以“小中华”自居,给部落首领分封官职。而越南在向明朝朝贡的同时,也接受中南半岛诸“夷”国的朝贡。由此可见(     
A.东亚民族国家观念开始萌发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
C.华夷观念在中华文化圈传播D.西方殖民扩张侵蚀朝贡体系
2 . 1993年4月,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的《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分别就两个组织领导人举行“会谈”、工作人员进行专案事务性协商以及成立专业小组、建立紧急联系渠道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协议的签署(     
A.有利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B.加速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C.旨在增进两岸的经贸联系D.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内涵
2024-04-26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中说:“黄帝曰:‘医有五经,何谓也?’岐伯曰:‘五经者,脉口也。脉口者,气之所发也;气之所发,以生五脏之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段话表明(       
A.天人合一观念渗透到中医学B.辩证唯物主义根植于文化传统
C.儒家的经学体系构建于西汉D.系统的哲学理论此时已经萌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古罗马早期史学家尤为重视政治史,撰写于共和国后期的史书《喀提林阴谋》,不仅叙述风格,就连一些史评也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极为相似;成书于帝国早期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有很多情节模仿了《荷马史诗》,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这可用于说明(     
A.“希腊化”范围的扩展B.古罗马文学的虚构性
C.政体变迁的学术影响D.西方古典文化的传承
5 . 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向青少年讲授儒学典籍和传统礼仪。成均馆大学以儒家思想为办学理念,开设儒学必修课,以仁、义、礼、智为校训。由此可见,韩国(     
A.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B.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
C.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D.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转型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联盟……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持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化交流·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材料二   20235月,“茶和天下·雅集”活动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当地市民在活动现场通过书法、剪纸和工艺品展示等领略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李奥《中国文化绽放塔什干》

材料三   202396日,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嘉宾参会。

——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图所示为古代印度佛教经典南传与北传的书写文字。材料可用于说明,古代印度(     

     巴利文佛经(南传)        梵文佛经(北传)
A.文化具有多元性与辐射力B.教育管理系统的混乱
C.国家分裂局面形成的状况D.佛教传播方式的变化
8 . 《荀子》记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孟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孝经》中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C.对人性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入D.强调统治者注重民本思想
9 .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昭通出土了汉代的“蜀郡铁插”、中原地区的博山陶炉,云南昆明出土了五铢钱、中原铜镜等汉代实物。《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了巴蜀商人如卓氏、程氏等冶铁铸器倾销云南。由此可以证实,汉代(     
A.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交往密切B.云南地区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
C.丝绸之路开通推动西南地区开发D.郡县制度在西南地区普遍推行
10 . 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
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