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2 道试题
1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国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二   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

——【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伏羲氏‘作结绳而网罟,以佃为渔’……

——摘自《白虎通·号》

材料二:考古发现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文化,约为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900年的农耕橘络遗址,有房基、有灰坑、陶窑……石器以农具为主,包括耕作、收割工具——石斧、石铲、石镰,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磨棒。

——樊树志《国史概要》


问题:
(1)材料一描述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材料一属于什么性质的史料?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如何?
(2)材料二和材料一相比,生产状况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材料二属于什么性质的史料?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如何?
2019-09-11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2019-04-01更新 | 341次组卷 | 23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对上述史料看法正确的是
A.该记述属于神话传说,基本无历史价值
B.该史料属于文献史料,有待于实物印证
C.该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D.《史记》素以信史著称,故该史料是可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A.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C.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D.《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2019-01-11更新 | 216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蛟河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关于“传说”的史料价值叙述正确的是:
A.“传说”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基本不能相信B.“传说”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帮助认识过去
C.文字出现前“传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引用D.文字出现后“传说”是对历史的追记,史料价值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
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
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
C.新闻报道众说纷纭没有价值
D.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8 .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 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传说可以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B.传说没有任何史料价值,属于历史假设
C.是中国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D.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2015-11-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强化史料实证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长江

蓝田人

约115—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15万年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2万年

台湾台南

山顶洞人

约3.4—1.6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材料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新石器早中期多分布在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普遍分布在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摘编自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

材料三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

——据《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文化遗址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6-04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10 . 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交融、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朝在边疆治理和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