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浦东”之名载见于明朝嘉靖年间所编修的《上海县志》。浦东地区呈三角形,由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冲击成陆,约形成于初唐之际。成陆之初,浦东地区侧重制盐业的发展,煮盐要先垒灶,于是浦东出现了三灶、四灶、五灶、六灶等地名。浦东人民时常出海捕捞,并由滩地下海,便叫出了小油港、黄沙港、庙港、芦潮港。为抗倭防盗,浦东地区广筑烽火台,便出现了一墩、三墩、四墩。……1993年,浦东首次出现一个统一的行政建置,形成一个新的地名——浦东新区。

——摘编自吴才君《浦东地名文化》

材料二   1990年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就制定了面向世界招商引资的战略。1992年前后还在小心翼翼投石问路的跨国企业,到1995年时已经全面地迈开大步,在加大生产性投资的同时,纷纷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迁到浦东。在各大跨国公司从生产本土化到技术本土化的战略转型中,浦东也走上了从制造名牌到研发名牌的新路。得益于浦东开放开发的磁场效应和辐射效应,长角地区迅速被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苏州、无锡、常州、嘉兴等一批对外开放的明星城市声名鹊起。

——摘编自卢照《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1)据材料一,简析浦东地区地名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浦东发展的表现与意义。
2022-04-19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押题密卷(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10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541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5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

——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容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容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2022-10-0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治以前,受朱子学影响,日本思想界多批判王安石及其新法。明治时期,日本对王安石的关注提升。有人认为,当时日本国势与赵家相类,外患不在辽夏之下。后来,随着国家主义思潮膨胀,思想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发生根本变化,赞扬其辅佐神宗,务在富国强兵。有人将宋神宗比拟为振兴王权、宣扬国威的路易十四,将王安石比作法国重商主义的典范范柯尔贝尔。更有留学西欧的学者引王安石为知己,认为其经济政策一改中国传统的退守主义,变为扩展财源的积极主义;取市易、青苗、均输等干涉主义手段,使国家握有利权;义取之以道,兴实利与人民,令国民不被其害。破空前古,正与当时泰西经济观念相同。

——摘编自张呈忠《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王安石变法研究》等


(1)据材料概括说明明治时期日本思想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上认识产生的原因。
2021-12-27更新 | 3213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的国有专营制度比汉、唐更为严酷。凡是主要商品,几乎都在国有专营之列,包括茶、盐、酒等资源性、必需性、暴利性商品。宋代公开允许官员经商,官员利用专营制度,以公之名,行私之实。公元前81年,汉代桑弘羊与众贤良进行过盐铁官营辩论,汉武帝采纳桑弘羊主张。宋代发起“延和殿廷辩”,王安石主张学习汉武帝。1069年,变法开始,打破原有三司分工,把三司权力集中起来,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十余条法令。其初衷就是尽可能多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前者的目标会在短期内实现,长远看却注定失败,后者则从不会实现。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尽废新法,重用反对变法者,但反对变法者拿不出治理经济的方案。哲宗9年,重新启用蔡卞、蔡京等为首的王党,而前者是王安石的女婿,蔡氏将盐、茶完全实施国家垄断,不与民间分利,可以说王安石的后继者们把集权推向极致,并必然发生异化。1126年蔡京被罢官,极端的国有专营制度实施前后也正是北宋走向衰亡的过程。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的经济主张及相应实践,并分析其主张形成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王安石变法是“成功的变法,失败的结局”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爱因斯坦从20世纪20年代,到他1955年去世的3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建立包括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场论的研究。在爱因斯坦看来,创立统一场论是发展相对论,特别是发展广义相对论的必然要求。他坚信自然界中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可统一成一种作用。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一次又一次地奋起,一次又一次地失败,虽数度遭到政治打击和迫害,仍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建立包括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场论的研究中。然而,他在独自探索着当时还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远离了物理学研究的主流,加上他在量子力学的诠释上同占主导地位的哥本哈根学派针锋相对,使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

令人欣慰的是,爱因斯坦孤军奋战大半辈子的宏伟目标,在今天已经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许多一流的物理学家为发展统一场论呕心沥血。可以断言,统一场论的成功,将导致物理学一场更伟大的革命,人类的认识能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类社会也将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摘编自王勇、谢敬新《爱因斯坦与统一场论》


(1)据材料,爱因斯坦为什么要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指出其研究无果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爱因斯坦对于“统一场论”的研究。
2022-03-28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庚子之变后,国人无论朝野咸知非变法不足以自存。到1903年,君主立宪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国内知识界和留学生中勃兴起来。1905年,“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督抚和出使各国大臣的奏请也是立宪运动蓬勃的原因。最终,清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改革政体的姿态。

清廷预备立宪之措施梗概为:19067月,清廷下诏仿行宪政,以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入手。19078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察馆。9月,清廷成立制宪局,筹备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命令成立省、州、县各议会。19088月清廷颁布“宪法大纲”,定九年之后召开国会。只是议会可与商议,但不决定政府的决策。后清廷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改于1913年召开议院。

——摘编自王富聪《清末新政时期统治者内部对立宪政体的接受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改革政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廷预备立宪。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茅。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蔗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童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9 .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和工人结构出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杜鲁门总统敦促国会通过就业法,明确规定政府要“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扩大社会福利保险,制止通货膨胀,实行价格控制。艾森豪威尔总统宣称:政府主要承担风险大、利润低、规模大,私人或地方无力承包的事业,而地方能承担的“尽可能由地方承担”,“凡是能由私人完成的事情就应该由私人去完成”。推行有条件的社会福利政策,通过有关黑人选举的立法,在司法部内成立公民权利司。

材料二 在采掘、冶炼、纺织、建筑、运输、电气、煤气等传统产业部门劳作的产业工人,被称为“蓝领”阶层。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几乎增加了40%,而同期“蓝领”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催生了从事自动化作业管理,操纵按钮的“灰领”工以及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比列是5032。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出纳员、饭店旅馆的服务员、公共娱乐及卫生保健员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在整个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在美国,1950年已经达到53.2%,1976年为65.7%。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杜鲁门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政策的主要异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工人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

——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

材料二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生态思想做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