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69 道试题
1 . 交流、联系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就有记载。至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中亚地区就与中亚诸古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开始了由国家倡导并有效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友好和平交流。自此,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联系与交往在两千余年间延绵不断,尤其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石榴、良马、珍禽传入中国,还有制糖技术、琉璃技术等也经中亚传至中国。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传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8世纪之后、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技术被带到中亚,并由此传至西亚和欧洲地区。

——摘编自许尔才《略论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等

材料二   15183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周一良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欧洲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器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取代了印度、中国等国的传统手工纺织品。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工业原料,如棉花、生丝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香料、茶叶等特产。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的资本输出,蒸汽机、机车、铁轨等机器设备和金属制品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述麦哲伦远航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3)依据材料,指出国际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5-3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中学、塘厦中学、第七高级中学、济川中学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材料二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棉花开始成为全球性商品。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命运的变化及其原因。
(3)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谈谈棉花命运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4-05-3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麻涌中学、塘厦中学、第七高级中学、济川中学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欧洲与英国在不同时期从事农业的男性劳动力在所有男性劳动力中的比例情况表。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近代(     
1770年1780年1800年1840年1870年
英国61.2%52.8%40.8%28.6%20.4%
欧洲72.0%66.2%64.0%54.9%40.0%
A.英国主导全球工业化的进程B.欧洲的城市化趋势日益凸显
C.英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欧洲主要国家工业化已完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钟天纬在《据公法以立国论》中指出,清政府“凭(万国)公法理论”,“保护己民之在彼国者”,“若彼国违例虐待,或被他人欺凌损害,彼国不为保护,则本国得向彼国讨索赔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派公使出国,并派领事分驻有较多华侨居住的外国城市。这反映出(     
A.近代外交机构开始建立B.民族危机加深影响国际地位
C.清政府保护了华侨权益D.清政府的近代国家意识初显
2024-05-27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就人们从总体上认识现代化究竟是如何在全世界因地而异的这个问题,中国一直占有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影响现代化的因素,不管是本土的诸种前现代化条件、国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还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人推行的各项政策,都不是其他任何地方种种因素的一模一样的复本。中国的这些因素只适合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会背景,即特殊的中国背景……中国背着沉重的包袱,也带着有利的条件,踏入现代世界,这些包袱和有利条件都可以从今天中国发展水平的格局上反映出来。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提炼一则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认识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7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国民政府相继派遣高级官员出访法国,向法国政府和民众宣传中国抗战的战略意义和中法联合对抗日本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38年和1939年,中法先后签订南镇铁路借款合同和叙昆铁路借款合同。法方还承诺:对越南过境运输允予便利,凡军火各货抵海防后,即视同法货由军队代运。1939年2月,日军进攻海南岛,直接威胁法属印度支那,法国政府批准一些原被禁止的物资如制造武器的机器和原料过境越南,取消了过境卡车的数量限制,还允许商用航空事业所需要的飞机和航空材料运往中国。同年9月欧战爆发,法国政府告知重庆国民政府,中法合作的任何措施都必须注意日本的反应。1940年6月以后,中法关系发生逆转。假道越南的运输通道彻底中断。

——摘编自俞国《试析抗日战争前期的中法关系》

材料二   1958 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他致力于在世界上重振法国雄风,以完全的行动自由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而美国对西欧的控制违背了戴高乐追求法国独立自主大国地位的政治理念。法国试图冲破两极格局,跨越对立联盟谋求大国地位。与此同时,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中国与法国有着相似的处境,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日益提高,中苏关系日益恶化。戴高乐敏锐地意识到,法国可以借中国提高同美苏打交道的地位。1963年,法国参议员富尔以戴高乐总统特使身份访问中国,经过艰苦的谈判,确定了中法两国建交方案。1964年1月27 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吴志成等《法国对华政策的历史演进:从戴高乐到萨科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法国支持中国抗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60年代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024-05-2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苏联1925—1927年和“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农业、畜牧业发展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农业畜牧业
粮食产量(年均万吨)马(年均万匹)羊(年均万只)猪(年均万头)
1925—1927年75273210107002200
“一五”计划期间736017303730990
A.农业落后制约工业发展B.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C.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僵化D.经济建设政策亟须调整
2024-05-27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一战后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所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任务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而努力的“文明之神圣任务”。美国这一倡议旨在(     
A.确立战后殖民统治的新方式B.借机分割战败国的殖民地
C.解决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D.缓和与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2024-05-2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希波战争后,雅典控制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后,无论胜者、败者,各城邦都面临着经济衰退、农民与工商业者破产,奴隶和其他下层人民不断反抗,兼并争霸战争屡仆屡起的情况。这反映了(     
A.希腊城邦体制面临危机B.外部威胁影响希腊安定
C.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各城邦之间的尖锐矛盾
2024-05-27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大明宝钞贬值概况表。这一现象(     
时间明宝钞一贯值钱数贬值程度
1375年(太祖洪武八年)1000文钱钱1:钞1
1407年(成祖永乐五年)12文钱跌到3 :250
1488年(孝宗弘治元年)1文钱跌到1 : 1000
1535年(世宗嘉靖十四年)0.276文钱跌到2.76 :10000
A.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B.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D.冲破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2024-05-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东莞东华高级中学等二校高三下学期三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