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42 道试题
1 . 1830—1850年,伦敦人口增长至将近100万,公共马车增至1300辆,出租马车更是增至2500辆,不少市民“对着拥挤的街道和拥堵的马路惊慌失措”。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推进C.城市建设的滞后D.交通工具的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评价卢梭时说:“启蒙的‘理性明灯’照射着外部世界,并将驱散各处的黑暗,但不驱散自身的黑暗。对自己来说,它仍然是暗昧的。而卢梭则把这样的亮光投射到‘理性的黑暗’。”该学者意在说明卢梭(     
A.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终极理想B.完善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C.主张以自我意识为判断标准D.否定了理性主义的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英国平均每四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荒歌,导致粮价上涨,骚乱活动频发。为此,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过王室公告、敕令和议会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免除粮食进口关税,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搜查余粮以供应市场。而部分乡绅认为都铎政府试图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器”来取代中间商,会适得其反。基于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乡绅通过请愿等方式对中央政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担任治安法官的乡绅是中央教荒政策的主要执行者,中央政府通过他们的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地方乡绅还致力于改良农耕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发表救荒册子和农书等。

——摘编自冯雅琼《近代早期英国救荒知识的产生及传播》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决定摒弃传统乡村社会救济理念和模式,改为以国家动员和组织乡村民众自救为主、发放救济物资为辅的理念和政策。乡村社会救济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物资产量,要提高产量就必须投入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能增加产量。同时,通过乡贤和各级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众互助、自由借贷、变死钱为活钱等方法,对生产者采用先行贷粮、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动各地农副业生产恢复、副业的生产也成为增加灾民收入、提高灾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解放军开展节约“一两米运动”,有的机关甚至每日每人节约四五两粮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贴救济灾民。

——摘编自谢迪斌《新中国初期乡村荒政与城乡二元结构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早期英国乡绅救荒行为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早期英国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救荒举措的优势。
4 . 中国自先秦时期已有物流发展,主要工具是舟和车。秦汉以来,驿站、马帮、驼队、镖局等不断完善,驰道、运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古代物流(     
A.由政府主导B.以政治性功能为主
C.管理专业化D.水陆并用形式多样
2024-06-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阿根廷著名诗人埃斯特万曾写道:“我们是独立的,但我们是不自由的;西班牙的军队不再压迫我们,但她的传统却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拉丁美洲的社会解放只有通过放弃掉西班牙遗留下的传统才能实现。”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班牙传统”的是(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落后的种植园奴隶制
C.虔诚的天主教信仰D.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3~14世纪西欧市政厅修建起来,上层为市长与市政委员的会议室,用于组织市民立法活动和执行法律,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行会的领导者和城市新贵族还在此举行舞会和聚会,是新贵族阶层的集体性宫殿。这反映出当时这些地区(     
A.社会转型因素已孕育B.权力结构呈现出多头领导特征
C.城市功能渐趋多元化D.贵族势力渗透手工业行会内部
7 .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一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这有利于(     
A.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B.减少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
C.维护两极格局的对称性D.增强凡尔赛体系的稳定性
8 . 汉代,今朝鲜半岛的玄菟、乐浪“郡初取吏于辽东”;云贵高原的群制、永吕、越满郡太守多为巴蜀籍;长沙出土的“逃阳令印”表明岭南地区的一些郡县官吏来自湖南。由此可知,汉代(     
A.长途贸易较为发达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加强对边疆的统治D.官僚政治日益完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严复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在《自题摄影版》中云“山阴蔡元培……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可见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观念。……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已有“教授治校”的构想,从1917年制定北大《评议会章程》到1919年北大评议会通过《内部组织试行章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渐完善。

制度规定,评议会的评议员从各科学长、教授中选出,每五名选一名;议长由校长担任。评议会的职权包括“校内各机关之设立、废止及变更”“各行政委员之委任”“本校预算”“教授聘任与辞退”“各学科的设立及废止”“讲座的种类”等等。各系成立教授会,教授和讲师均为会员,教授会负责规划本系的教学工作,如课程设置、教科书的采择、教学方法的改良、学生选科的指导和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实行教授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义,反抗校长独断专行,彻底改变官僚衙门的作风……在校外,它亦有以学术自由的名义对抗政治派系势力对学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所做的贡献,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界达到高潮,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沈红梅《论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蔡元培自由主义教育改革的举措,并对其举措进行评析。
2024-06-0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冲刺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06年,时人建议关于募集新学资金等“公益事业”所涉及的民间公产不能“官不经手”,应在各州县“设立公产调查局,由该州县选举公正绅商数人……禀由地方官给予照会,调查本邑公产若干,作为兴办公益之用”。这表明时人认识到(     
A.官绅合作是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B.救亡与兴办公益应相互结合
C.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具有必要性D.基层力量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