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05 道试题
1 . 乾隆时期,清廷大力开发滇铜黔铅,鼓铸大量优质铜钱,以致民间交易多有弃用白银而行用制钱的现象。清廷此举旨在(     
A.减轻农民负担B.推进改土归流
C.加强经济集权D.扭转外贸颓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变文是在佛教僧侣“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在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说唱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反映出唐代(     
A.文学艺术高度繁荣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佛教经文广泛传播D.文化多元并存交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隋代在京师及诸州为铁钱“立榜”“置样”,“不中样者,不人于市”,凡发现(铜钱)“非官铸者,皆毁之,其铜入官”。唐代在“历代采铸”的梓州铜山县“置监署官”。这些举措(     
A.旨在打击商人巩固统治B.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国家经济控制能力
2024-05-07更新 | 476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长水教育控股集团(云南)衡水实验中学管理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一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二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材料二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特点。
5 .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在这个时期里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的背后则是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根源于(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B.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D.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武汉地区繁荣昌盛,既因为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成为“九省通衢”,又因经济发达得以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晚清以来,武汉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城市之一,并建立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枪炮厂等一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企业,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近代武汉铁路网的形成,带动了武汉近代化的发展。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拉开了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序幕。

杜伊斯堡位于西欧第一大河、德国的摇篮莱茵河畔,是位于德国西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被称为德国的钢铁心脏。19世纪上半叶,随着鲁尔区的工业发展,杜伊斯堡也成为著名的煤矿和钢铁生产基地,对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武汉与杜伊斯堡于1982年建立友好关系,这也是中德两国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今天,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已有100家中国企业落户杜伊斯堡。

——摘编自《中德友好省市清单,你在哪座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武汉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武汉和杜伊斯堡在近现代发展中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汉和杜伊斯堡结为友好城市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乔治·坎提出与美国一道阻止“神圣同盟”在美洲的殖民扩张。但在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的建议下,美国总统门罗甩开英国,在1823年12月2 日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单独发表了美国对美洲政策的门罗宣言,警告欧洲国家不再将美洲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反对欧洲将其制度扩展到美洲,表示不会对欧洲任何形式的干预无动于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实力的增长以及将主要大国排除在西半球之外后,美国基本确立了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基于门罗主义的美国对拉政策从领土扩张转向对拉美内政的干涉。美国对拉美的干涉成为此后门罗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或是代名词。1991年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全球霸权使门罗主义实现了真正的“美国人之世界”,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后冷战时期推行的以人道主义和捍卫普世价值观为借口的新干涉主义实质上就是扩展版的门罗主义。

——摘自贺双荣   思特格奇《“门罗主义”的演进与美国对拉美战略》

(1)根据材料概括“门罗主义”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罗主义”的实质及影响。
2024-05-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画家克拉克在1823年绘制了一组《安提瓜岛(中美洲岛屿)十景》组画,其中一幅画(下图)描绘了当时安提瓜岛上甘蔗种植园的收获景象。该画反映的产业(     

A.服务于宗主国原始资本积累B.在岛上进行工业化生产
C.使糖开始作为世界商品流通D.长期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2024-05-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大大落后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结果。此后,多极化趋势中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赛。其中,经济实力特别是科技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可知(     
A.国际竞争推动科技发展B.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国际格局
C.多极格局代替两极格局D.世界格局突变激化科技竞争
10 . 1971年11月,东盟五国外长特别会议通过《东南亚中立化宣言》,表达了东盟国家的一致愿望,决心共同努力使东南亚成为“不受外部强国任何形式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区”,自己承担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及保证和平进步的民族发展”的主要责任。东盟国家此举旨在(     
A.政治结盟以抵制大国渗透B.团结自强谋求独立发展
C.反对强权政治坚持不结盟D.消除分歧促进区域联合
2024-04-26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