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东汉中期以后,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三大集团是官僚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细察当时的政局,不仅发生了宦官打击官僚士大夫的“党锢之祸”,也发生了皇权打击外戚、宦官的“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由此可知当时(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权尚能控制政局D.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2 . 西汉名臣桑弘羊是洛阳商人之子,因心算能力,十三岁被破格任命为侍中,东汉大臣刘祐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汉代官吏选任中的“破格’现象(     
A.强化了选官的血缘倾向B.拓宽了官吏的仕进途径
C.体现了选官的灵活实用D.提高了地方的治理效能
2024-04-09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河南、新疆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各地经济发展颇不平衡。因此,经济区划便成为古代沿革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禹贡》早已肇始其端,将全国划分为九州五服,开始了全国经济区划的尝试。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方法,并依据多种因素进行划分,使经济区的研究日臻完善,经济区划实际上已定雏形。

——摘编自罗文《从〈禹贡〉〈货殖列传〉看古代经济区划研究》

划定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一个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划定的依据。(要求:经济区划定合理,史实具体,表述清晰,论证充分)
2024-04-05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依托于政府、企业、资本等多重力量的结合,借助粮食援助、“绿色革命”、自由贸易等方式,一步步建立起在全球的粮食霸权。美国长期对出口的农产品给予补贴,小麦的出口价格低于成本的46%。美国学者苏珊指出,美国用粮食为武器,摧毁了第三世界国家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获得粮食垄断和霸权地位后,美国利用其跨国公司,在相关产业中谋取长期巨额利润,其粮食援助往往附带政治条件。美国成为粮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并进一步扩大了与发展中国家在粮食生产、科研、安全等各方面的差距。相关国家接受美国的粮食战略,不仅难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还将丧失其经济主权和政治安全。

——摘编自李曼《霸权主义视角下的美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立足国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逐步建立更完备的粮食安全体系。中国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2016年,中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谅解备忘录,目的在于加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合作,终结全球饥饿,进行世界范围内农业合作和粮食援助。40多年来,中国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开展一系列国与国间农业技术合作,派遣农业科技人员前往发展中国家,开展培训班,传授杂交稻等农业技术,推广先进机械,并在“一带一路”设立跨国粮农企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摘编自王琴徐菲《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历史进程及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处理粮食安全问题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毛泽东等人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思想,在创办学校时规定:“本大学学友为破除文弱之习惯,并求知识与劳力两阶级之接近,应注意劳动”。1922年,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劳动法大纲》,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保障工人最低工资等。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指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劳动教育政策的导向开始逐步向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劳动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为促进工农业生产而服务,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劳动者,彰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鼓励学生从事生产劳动。1956年底,国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劳动成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劳动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结合。

——摘编自刘红梅 翟小宁 李森《党史百年历程中的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和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时代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刻涵义。
2024-04-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对边区各级干部的培养,为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指示和决定,如1943年《关于征调敌后大批干部来陕甘宁边区保留培养的决定》,要求晋察冀和太行分局抽调优秀干部来延安学习。并创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等干部培训学校,竭力培养干部。同时,为全面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先后制定与实施了干部考核条例,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原则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作风民主性和学习先进性等,这些严格的标准有效控制了干部队伍的规模。边区先后四届政府,均基本保证任命行政干部在千人左右。此外,这些条例和法规要求对干部进行平时考核、临时考核和固定考核。边区政府还对各级干部队伍实行每年两次定期鉴定。针对考核和鉴定情况,政府确立了一套干部奖惩依据的具体办法,并广泛听取本机关和群众意见,对奖惩审批持审慎态度。同时,党始终坚持教育为主、奖惩为辅的原则。对此,毛泽东深刻指出:“奖励模范,不使积极分子沉没于一般群众中,是提高全部工作和全体人员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闫世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宋代绘画突破了中唐之前的“咫尺千里”式强调“量”的广延的思想,在许多画家看来,无边的世界就在一草一木之中,大多数人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他们期望在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中,去创造一个大境界。这一观念(     
A.体现了崇文抑武政策B.反映了“偏安一隅”的时代特征
C.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D.表明绘画艺术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培养、训练、造就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干部。大革命时期,党开办了多所农民运动讲习所,组办了多地农民夜校和工人夜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骨干。古田会议决议强调要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使用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明确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强调实行任人唯贤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探索了对干部进行教育整顿的有效形式。

——摘自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百年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特点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考古学家在埃及早王朝时期(约前3100年至前2686年)的墓葬中发现了两河流域的物件——象牙刀柄,它用极其细致的雕刻技法描绘了一位身着苏美尔服饰的长须男性用力分开两只野蛮的狮子的场景,体现了两河流域印章中常见的人类同自然和社会暴力抗争的吉尔伽美什主题。这印证了当时(     
A.两河流域文明较发达B.西亚与北非存在文明交流
C.西方文明具有包容性D.苏美尔文明对外辐射力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2024-03-27更新 | 480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河南、新疆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