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1 . 革命先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邹容(1885—1905年)十六岁时,其舅以谭嗣同为例告诫邹容“中国之弱,仍是天运盛衰之理”,但他却回应“仁义所在,虽粉身碎骨不计,乃人之义务也”。

(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单选)
A.少年邹容志在科举B.邹容之舅笃信孔孟
C.民国政府鼓励革命D.戊戌变法影响甚大

材料二 1902年邹容赴日留学,因与清廷驻日官员冲突,邹容携人“排闼(撞门)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次年,其所撰《革命军》问世,开篇即称欲使“黄帝子孙皆华盛顿”。但其笔下的“皇汉民族”在外族入关后便称“顺民”;“联军破北京,称某某国顺民”;香港人更“立维多利亚纪念碑”。

(2)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支攻破北京的“联军”,分别是_____联军和_____联军。
(3)结合时局推测,邹容写“皇汉民族”之事,意在(       )(双选)
A.反思国民心理B.实现改良目标C.终结科举制度D.呼吁民众觉醒

材料三 据统计《革命军》问世后不久即销售110万册,孙中山阅后称其功效“不可胜量”,并在改组兴中会期间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以记邹容之功”。1912年,孙中山批示邹容“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

(4)根据材料二、三,写出孙中山追授邹容大将军衔的理由。

材料四 1903年,清政府要求上海租界逮捕章秉麟、邹容等人,因挚友蒙难,邹容自投捕房,后病死狱中。然1929年,国民党浙江政府开设“革命纪念馆”,竟将邹容事迹列入“落伍者的丑史”展区。鲁迅听闻此事后立即为邹容辩护。现今邹容墓仍矗立于徐汇区华泾镇。

(5)综合上述材料,从立场、性格、经历、贡献的角度评述邹容的生平。
2024-04-1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2 . 史界新说

《联经中国史》共九卷,每卷“标题”所注之“副标题”彰显了史家对这一时代的认识。

(1)据下表提示,填入适当选项,使“标题”与“副标题”相对应。(填涂字母)
卷目标题副标题
第一卷上古史
第三卷华丽的贵族时代
第四卷隋唐五代史
第五卷传统的延续与变迁
第六卷
第七卷明史多元转型的华夏再造
第九卷近代史跨国交织下的帝国命运
A.多族群视角的古代文明B.宋史C.魏晋南北朝史
D.民族交融的世界帝国E.辽金元史F.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

(2)判断表中缺失的第二、第八卷当是(       )(双选)
A.秦汉史B.清史C.中华民国史D.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下列史事,能佐证表格中“民族交融的世界帝国”影响力的有(       )(双选)
A.四大发明此时传至西方B.西方教士来华传授西学
C.古代日本多次遣使来华D.越南科举制度效法中国

(4)举例说明第七、九卷中明代社会的“多元转型”及近代中国如何受到了“跨国交织”的影响。
2024-04-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3 . 再论“魔都”

1923—1932年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以下简称“村松”)曾多次到访中国。1924年他发表的小说《魔都》不经意间发明了“魔都”这一上海的代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村松首次抵沪后的撰文中,上海洋人遍地,有着“斑斓多彩的颜色,喧嚣鼎沸的人声”,繁华超过东京;但“踏进它的内部”便能发现此地“猖獗着所有的犯罪行为”。

(1)材料一描述的上海都市景象,其出现时间当不早于(       
A.清军入关B.康乾盛世C.上海开埠D.抗战爆发
(2)材料一中村松对上海的记述是否“自相矛盾”?解释你的回答。

材料二 日本人在沪所办报纸《大陆新报》从1943年7月起举办以“归还租界与今后的上海”为题的系列研讨。其中讨论的题目有“再建上海的觉悟——一扫‘魔都’的恶名”等。20世纪中叶以后,上海“魔都”一称逐渐销声匿迹。

(3)比照材料一、二,指出日人眼中“魔都”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魔都”一词至20世纪80年代又逐渐重新回归公众舆论视野,如1986年日本方面出版《上海魔都文学》,90年代推出相关动画剧集中亦称上海为“魔都”等,都表现出了对“魔都”一词的“再用”。21世纪初,“魔都”一词开始在中文互联网上流行。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影响“魔都”一词重回公共舆论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 学者熊月之在《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一书中认为:“魔都”的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同时,“魔都”上海这一国际都市的形成,也不是人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材料四关于“魔都”内涵及其变迁的论述?
2024-04-13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4 . 华人移民。

华人出洋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世界历史演进和中国社会变迁互动。

材料一   明永乐皇帝此举旨在宣威异域,但其重要意义还在于船员们带回了关于远洋航路和潜在市场的信息。移民是沿着贸易航线流动的,因此完全可以将明王朝的远航视为中国近现代移民的先驱……正是在这一年(1567年,隆庆元年),中国朝廷正式下令解除长期推行但实效有限的海禁政策,民间贸易在移民中的作用逐渐增长。

——【美】孔飞力《他者中国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1)判断材料一中的“此举”是指____。(单选题)(     
A.开辟海上丝路B.郑和七下西洋C.打通太平洋丝路D.全球航路的开辟

材料二   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

——中英《北京条约》

材料三   鉴于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劳工进入美国会危及美国境内某些地方的良好秩序,因此暂停中国劳工进入美国。在暂停期间任何中国劳工来美国,或在上述九十天期满后来美国,留在美国境内,均属非法。

——美国总统切斯特·艾伦·阿瑟签署《排华法案》(1882年)

材料四   19431217日,美国国会通过《麦诺森法案》(Magnuson ACt),正式废除《排华法案》,同时以配额形式每年允许105个中国移民进入美国。

——姜云珂《〈麦诺森法案〉的出台与〈排华法案〉的终结》

(2)概括材料三、四对华人态度的变化,请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印尼华侨则创办了10多种报刊,其中《赤潮》是最早的一份抗日期刊……到1940年底海外华侨所组织的大型救国团体总数达649个……整个抗战期间各地侨胞总共捐款达国币50亿元……马来西亚的华侨组织发起救国连锁运动:拒绝买卖日本货物,不在日资工厂企业上班等……美国有13000多名华侨在陆军服役,占当时旅美男性华侨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王富盛《1931—1945年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五、归纳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支援抗战的主要方式。

材料六   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的照片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华人移民?
2024-04-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水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5 . 制度演进。

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社会发展与治理需要,国家制度日益具体、细化。

(一)制度之广

(1)国家制度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单元组成的多系统体系,涵盖多个领域。依据所学,将下列图片所对应的制度填入时间轴。(填写字母)

(二)制度之变

(2)制度并非恒常不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与变化也是常态。请将上述图片对应的制度与下列的时代要求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时代要求制度
①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②遵循古代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
③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④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三)制度之思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以提炼出制度演进的特征____。(三选题)(     
A.制度不仅有政治层面,还有经济、社会等层面
B.制度的创设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C.制度不仅有纵向的传承,也有横向的互相借鉴
D.制度一旦制定成型,就必须稳定不变永世遵守
E.制度的演进折射着文化传统、经济发展与历史传承
2024-04-1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水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综合题 | 适中(0.65) |
6 . 密诏疑云

戊戌政变前夕光绪皇帝颁发过“密诏”。围绕此“密诏”的真伪,一直是史学界的热议话题。

1898年 10 月 19 日,上海《新闻报》首登康有为所持“密诏”,其内容如下: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时隔十一年后(1909年)杨锐之子向都察院呈缴了一份“密诏”,其内容如下: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1)督察院的职能是(   )(单选,填涂字母)
A.监察百官B.草拟奏折C.审议封驳D.执行政令

(2)比较两份“密诏”的异同点。

后世学者认为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代表性观点如下:

与光绪帝频繁接触的张荫桓深受皇帝信任,他的日记对皇帝语言的还原度极高。通过张荫桓戊戌年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该时间段光绪帝语言的一个细节: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习惯用“尔”、“尔们”作为第二人称,尤其是在命令或陈述语气中。

——李文杰:《日暮乾清门》

当初在戊戌变法中较活跃的王照曾经亲眼见过密诏;与此同时,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也记录了光绪皇帝的密诏。将王照与袁世凯提供的密诏内容相对照,内容基本上吻合,但是却与康有为所披露的密诏明显不同。

——杨东:《近年来关于康有为研究的一些论争及其界说》

(3)两位学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判断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否同意康有为的密诏是伪造这一结论,说明理由。
2024-04-12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文学叙史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图中的文学作品与其诞生地相对应(填涂字母)

观察“中国文学发展史”时间轴,回答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宋词和元曲繁荣的原因包括(双选,填涂字母)
A.城市经济的繁荣B.印刷术走向普及
C.商帮群体的推动D.手工工场的兴起

(3)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白话小说,这一做法响应了(单选,填涂字母)
A.百日维新的办报理念B.清末新政的文教政策
C.南京临时政府的除旧布新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4)当代文学载体的电子化特点直接得益于?(单选,填涂字母)
A.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B.工业革命的推动
C.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D.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
2024-04-12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徽”映文明。

国徽是国家象征之一、其图案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元素,也是不同文明成果的反映。

国家国徽图案图案描述
西班牙西班牙国徽主体由历史上存在的6个王国纹章组成。两侧柱子喻指直布罗陀海峡,饰带上书国家格言“大海之外,还有领土”。
A该国以王徽代替国徽,其盾面纹饰及两侧动物图案分别象征英格兰、苏格兰及北爱尔兰。下端饰带上写有“我权天授”。
B国徽中央绘有该国石头城遗址图案及捻角羚。下方绘有该国盛产的农作物。绶带书有国家格言“统一、自由、劳动”。
C国徽为佛教阿育王柱的柱头装饰。由四只狮子及佛教纹饰组成。纹饰下方以梵文天城体书有国家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D国徽中间星星代表该国26州及联邦特区,四周环以咖啡和烟草枝条。底部饰带以葡萄牙文书写国名及共和国成立时间。
E国徽中心图案代表组成联邦的六个州。左右两侧各有袋鼠和鸸鹋站在桉树枝上,背后衬托国花—金合欢。
(1)根据上表内容并结合所学,匹配表内字母与对应国家。(填写字母)
国家澳大利亚英国巴西津巴布韦印度
字母
(2)西班牙国徽上的格言原为“此处之外,再无一物”,16世纪后改为“大海之外,还有领土”,促成这一改动的历史事件当是(单选)(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3)A国王徽成型于17世纪,采用了王冠图案及“我权天授”字样,这反映了当时该国(双选)(     
A.实行君主制B.主张天赋人权C.实行共和制D.主张君权神授
(4)B国国徽中,石头城遗址是由班图人创造的古文明代表,该文明位于(单选)(     
A.美洲B.亚洲C.非洲D.欧洲
(5)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各国国徽图案包含了哪些历史元素?
2024-04-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9 . “龙”的传人。

“龙”喻指中华文明,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勇敢奋进、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为歌曲《是龙》(节选)

歌曲《是龙》(节选)

五千年时间以刀剑刻脸

眼角沧海桑田

但那根脊梁从不弯

龙在天生生不息的图腾

就是那一张张你我的脸

今天我们都是龙

自由腾飞千万种

用不同的心跳连成了几千年的梦

下方为与“龙”相关的史实:

①红山、良渚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龙形礼器

②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与龙有关的习俗和节日

③名为瑞龙智行、龙凤呈祥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

④出现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十二生肖中的龙

⑤清朝末年由政府颁行的大龙邮票以及黄龙国旗

(1)结合所学,试列举三位在反抗外来侵略时“脊梁从不弯”的英雄人物。
(2)能够印证“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图腾”的史实有(单选)(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3)从以上史实①—④中任选其一、按示例说明“龙”的含义。
示例
史实:⑤
含义:清政府颁行邮票、国旗,以顺应邮政、外交现代化需要,“龙”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
(4)综合上述内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龙的传人”的认识。
2024-04-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

10 . 赋税是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赋税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它因时而变。

1.请在时间轴中选择对应的赋税制度。(填字母)

A.两税法       B.摊丁入亩       C.租调制            D.募役法        E. 租庸调制
2.唐初征收赋税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明清赋税征收以“两、分、厘”为单位计,这反映了(单选)(     
A.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以下是建阳田赋案的相关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案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出任建阳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于是遍访舆情,发现下属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清初)加至七分三厘,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欠税)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并将新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雍正十二年(1734年)案发。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整理

3.本案中李六成的行为对当时的影响可能是(双选)(     
A.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B.田赋造假,导致赋税征收的混乱
C.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D.隐瞒不报,降低基层治理的效率

材料二   案决

乾隆元年(1736年),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议决:放弃已垦荒田695顷的田赋收入……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将向中央上报的税额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使其与李六成私自减则(税)以来的实征相符;李六成自行减则(税),“罚俸一年”。乾隆帝准奏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整理

4.在清代,对李六成等官员进行监察的机构是(单选)
A.御史台B.户部C.都察院D.吏部
5.结合此案判决,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2024-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