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行为体参与度、规范完备性和惩戒机制的有效性这三个指标可较为全面客观地衡量一个国际秩序的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该秩序是否成熟或成功。需要特别指出,从国际秩序的历史实践看,主导性国家特别是大国参与国际秩序至关重要,否则国际秩序就难以成功。 国际秩序确立的规范越能满足实现秩序的目标尤其是主要目标,这一国际秩序就越完备,反之同理。此外,如果对体系内行为体违反国际规范的阻遏效力不足,则国际秩序难以有效运行。

——摘编自邹治波《国际秩序的评判研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更大的提升,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更加积极。此时的国际环境相较于以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既有国际秩序处于失调的状态下,此时中国对国际秩序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引领者”。对国际秩序的构想不再只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摘编自高晗《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研究(1982—2018)》

(1)有学者认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不完备、不成功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则是一个较为完备和成功的国际秩序。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反对该观点或另有补充均可,并结合材料一的全部或部分标准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新型国际秩序的构想,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的具体实践。
2024-01-19更新 | 166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2 . 【中国古代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材料一   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之后,由于历史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此后的六百多年内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唐代,江淮一带更为富庶,工、矿、农、林等生产事业都有飞跃的进展,农业的生产尤为发达,从而成为全国财赋之区。到了宋代还是有增无已的继续发展下去。可是,军事政治的重心,由于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

——摘编自张伟保《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元代在开创漕粮海运的同时,还相应实行商贸及官民水上南北交通以河运为主干的体制。利用京杭大运河航道,海外诸番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

大运河开凿运行堪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文明发达的象征和杰作,是人类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国诸多巨大工程行列,唯有大运河能够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防御游牧铁骑的万里长城,虽然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但就其对国计民生的综合功效而言,却明显逊色于大运河。至于秦始皇陵、明清宫殿皇陵等大工程的劳民奢靡,其正面效益更是与大运河有天壤之别了。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运河成为“唐宋帝国大动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2023-12-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材料一   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时,对如何“预备”并无规划。磕磕绊绊两年后,清廷才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以下简称“《清单》” ),分年列示了19081916年预备立宪的应办事宜,堪称预备立宪的“顶层设计”。然而这一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与宪政建设毫无关系。且在《清单》公布后不久,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于是,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修订法律馆等纷纷出台各自的九年筹备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项与宪政有关。

——摘编自彭剑《清末新政能实现君主立宪吗?》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但是由于清廷积弊太深,改革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新政”到处要钱,当时“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有,几乎无物不捐”“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加之西方列强的肆意掠夺及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经济凋敝,社会的下层,尤其是广大农民陷入破产的境地,因而激发了遍布全国的会党起事和民变。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他还以广东为中心,在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带连续发动了几次起义。191110月,武昌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摘编自张立胜《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末预备立宪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024-02-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评判,主张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英国一些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希望通过开放谷物市场的举措来换取别的国家对英国工业品的更大程度的开放。1845年,爱尔兰的土豆歉收使《谷物法》(旨在限制外国谷物进口)得以废除。1849年,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该条例对进入英国经商的国外船舶的船主、船长和船员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航海条例》为英国船只保留了大量的外贸业务,从而为维护18世纪英国舰队的霸主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葛正鹏《欧美国家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启示》

材料二   在1824年的总统大选中,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赞成保护政策。在1828年关税法下,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飙升至61.7%,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1833年,国会通过了妥协关税法,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规定关税税率的最高限额为20%。1837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信奉保护主义哲学信条的辉格党人赢得了1840年大选。接着,1842年关税法便恢复了1824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保护性税率。1846年,在沃克关税法下,所有关税的平均税率都比1842年法案或其以前任何法案的税率低很多,尤其是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减让关税。即便如此,至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平均关税率仍然维持在20%—30%。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1-31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前 522一前 486 年),波斯帝国几经扩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一世把波斯帝国划分为 23 个行省,每个行省相当于一个被征服的独立国家或民族。各行省在保障中央的主权和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享有较多的自治权,这些被征服地区“都保留着它们自己的特性、风俗和法律。有些邦国甚至有它们自己的国王;同时每一国都有它的明显的语言文字、军备、生活方式和风俗礼制”。大流士还进行过法典的编纂工作,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典,《贝希斯敦铭文》(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石刻,以古波斯文、新埃兰文和巴比伦文三种文字写就)中多次提到“国王的法律”

——摘编自亓佩成《去代西亚文明》等

材料二   秦始皇废诸侯,立郡县,郡下设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秦朝还将人民改称为“黔首”。在政治空前统一的情况下,始皇帝启动了致力于“书同文”的文字整合提升工程,将书体各异的文字校正、规范为小篆,并推出规范文本,颁行全国,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秦统一后,还以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明法度,定律令”,缘法而治,朝廷希望用律法统一人们的思想,使“万民皆知所避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大流士一世与秦始皇在巩固疆域辽阔的大帝国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世界大帝国建立和巩固的意义。
6 . 清朝立法

材料一   清朝形成了参考汉人并考虑后金情况的“参汉酌金”立法路线。皇太极时,法律就已严禁“子告父、妻告夫及同胞兄弟相告”,同时仿明会典建立六部、都察院等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组织条例。乾隆五年修订的《大清律例》,除确认满族权益的某些特殊规定外,已成为与明律相同的法典。其中特附的苗疆条例规定:除重罪外,“一切苗人与苗人自相争讼之事,俱照苗例归结”。康熙等“五朝会典”与各部院则例则构成完备的封建行政法体系。同时,清朝还颁行了《回疆则列》、《西藏章程》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门性立法。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系凝结少数民族的法律智慧》

材料二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1901年,清政府发布修律谕旨,次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开始全面修订《大清律例》。不久编成的《大清现行刑律》,试图将“刑”与部门法分离,废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传统酷刑,增加了“妨碍国交罪”、“妨碍选举罪”等新罪名。1908年,以日本《明治宪法》为蓝本的《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实行二元君主制。至1911年,《钦定大清商律》、《破产律》、《大清民律草案》等相继制订。

——摘编自王云霞《借鉴与移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的立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晚清立法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7 . 【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

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党派众多,前后达300多个近似政党的组织。在1912年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取得胜利,然而就在力主内阁政治的宋教仁踌躇满志之时,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以削弱民主思想和民主势力的影响。同时,政党组织的骄纵失态和党争造成的社会混乱状态招致民众不满,一些政党甚至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党争中的胜利,使社会状况愈加混乱。这就造成了众多民众希望靠恢复帝制来结束纷乱的政党政治。这一社会心理为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提供了理由,最终,“宋案”的发生和第一届国会的解散宣告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

——姜洁晶《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未实现向民主宪政转轨的原因及反思》

材料二

相关文件观点摘要
197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在多党合作事业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每年一次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不定期召开中共中央和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小型座谈会;定期召开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专题讨论会议等。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写入了宪法序言,以宪法保障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与发展。
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重申了“十六字方针”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

——摘编自陈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发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破产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发展带来的启示。
2023-11-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其实,北宋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政府财政收入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厚的财政收入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加重了民贫,这就是积贫。军事无非是客观的实力加之以主观的实力运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种因素,实力的运用水平却是劣等的,这就是积弱。宋朝消极接受中唐、五代的教训,着重于推行保守的文官政治,实行崇文抑武,其军制是以牺牲军事效能,以束缚武将才能,降低武将地位和素质为代价。宋朝继承自中唐以降丧失养马区的现实,缺乏马源,不重视骑兵的建设,而古代的骑兵犹如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坦克部队,主要以步兵对抗辽朝、西夏、金朝和蒙古的骑兵,就处于弱势。加之自北宋建立不久,就逐渐形成“守内虚外”、消极防御等军事传统,故其武力一直不振,整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沦落。逐步实行文臣统兵和宦官统兵,降至北宋末,举朝竟无折冲御侮之将。宋朝的治理有得分的方面,也有失分的方面。

——摘编自王曾瑜《正确评价宋朝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治理“得”与“失”的认识。
2023-12-2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在西周时期,与当时经济上的井田制度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相适应,其人才选拔方式是世袭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家为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纷纷推行礼贤下士和奖励军功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元朝时期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民族差别的科举选官制度。明清时期,为维护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选官制度上加强思想控制,当然,每个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以清朝为例,人才选拔方式主要是科举制度,除此之外还有荐举制度以及特设翻译科等,以适应人才选拔的多种需要。而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选拔贤士、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制度,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的人才标准都有品行要求。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清末废科举后,人事管理制度一度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这种后果令人始料不及。再度恢复科举制已无可能,当此之时,近现代西方国家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正在发挥着巨大效能,焕发着无限生机。新兴资产阶级政权引入了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这种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竞争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又因其两官分途的本土不适性以及一些封建残余的保留对制度实施的阻滞而没有实现为国选贤的目的。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引入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因,并对该制度的引入进行简要评价。
2023-11-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东芝的兴与衰]

2023年10月,经营了148年、号称“日本之光”的东芝宣布将于今年12月退市。

材料一   二战期间,东芝是日本当时五大军工企业之一。1945年日本战败,战争结束,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非军事化改革,东芝开始全面转向民用领域。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看中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希望将其打造成为自己的情报中心。于是美国积极向日本转移各种先进电子制造技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的电子产业迅速崛起,而东芝也乘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后日本通产省推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成立产业创新技术联盟,为富士通、三菱电机、东芝、日立、NEC共同研究提供舞台。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设备及材料方面位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NEC、东芝、日立包揽世界前三。

——摘编自叶蓁《电器龙头、半导体霸主,百年东芝尽数卖光》等文

材料二   上世纪80年代初,东芝机械公司、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苏联出口4台9轴数控机床,苏联用于制造核潜艇螺旋桨,此为“东芝事件”。此事被曝光后,美国借口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的冷战组织,简称“巴统”)规定,禁止日本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对美出口长达三年,里根政府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性关税。之后日本修订《出口管制法》,凡是违犯“安全出口管制”者,一律处以重罚;禁止东芝机械公司在一年内向14个有“巴统”禁令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口任何产品。当时日本和中国还签订有25个合同,全部被暂缓执行。

——摘编自张玮《东芝事件:当年美国是如何强行“敲打”日本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芝公司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对“东芝事件”的处理。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