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对近代西方民主的探索与实践
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发现西方的议会制度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等)
逐渐形成君民共主观念,开始考虑将西方民主制度移植到中国,并提出若干在中国开设议院的方案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以严复为代表)第一次明确地将君主立宪作为政治改革的目标,而且还从理论上初步阐述民权、平等、自由等思想含义
辛亥革命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
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如人民权利、政府权力制衡、选举、地方自治等,都较以前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如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作了相当深入的思考。同时,认为政党政治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大钊、陈独秀、
毛泽东等
除随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共产党诞生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之外,“五四”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个人本位的自由主义‘和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

—摘编自崔志海《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理解和实践西方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时期说明中国人如何探索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96年国际贸易额已达到6.69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2.8倍,是1990年的2倍;1998年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超过6.74万亿美元,约占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万亿美元的23.4%。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拉美国家在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失败后,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纷纷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1989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31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建成;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结成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9月爆发欧洲货币体系危机,迫使英国英镑、意大利里拉、西班牙比塞塔和法国法郎先后“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或对马克大幅贬值;1994年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墨西哥爆发比索贬值危机;1997年,国际对冲基金冲击泰国泰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83年人均GDP高收入发达国家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1994年变为62倍,1999年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最低国家的444倍。

——摘编自张昌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二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西方国家越来越难以有效回应民众的诉求,特别是无法限制并消除政治资本化的严重危害,如英国公投脱欧与特朗普逆袭上台充分凸显了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乱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宣称只买美国商品和雇佣美国工人。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越来越边缘化,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矛盾加剧,恶化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社会生态。逆全球化阻碍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与金融联系,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与运行的不确定性。部分发达国家的保守主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对自由世界市场的不信任,加剧了孤立闭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融合之间的矛盾。脱欧公投前,留欧派和脱欧派各自展开造势活动,加剧了业已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为获取更大利益,发达国家趋于保守的对外经贸和政治交往,甚至抱团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联系和国际社会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态势。

——摘编自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危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孙中山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从而削减总统的权力。为了给袁世凯做一个民主示范,191241日,孙中山亲自去临时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此后,为了实现来之不易的民主和共和,孙中山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也是蹒跚起步的阶段,我们不能求全贵备,毕竟这是中华民族的新的开篇。

——摘编自唐文立《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生发的有关政治社会领域平等、自由、权利、正义、公平等的认识理念、思考和诠释的总和。毛泽东民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毛泽东大民主的政治实践,不仅意味着极端民主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而且隐含着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

——摘编自刘建武《毛泽东研究报告(201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并说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制转向民主制的开始”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指导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保山坝,是保山农业的代表。史料记载,远在殷商时代,保山坝土著居民“濮人”已向商朝纳贡。保山坝人更是以吃苦耐劳的“大肋巴”精神,精心耕耘着自己的家园,逐渐摸索出一整套向大地要粮的过硬本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惠农政策。保山积极响应国家政策,1990年在保山坝6个乡(镇)50个行政村(办事处)建设10万亩吨粮田,并组织吨粮田指挥部负责实施。新型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十四个“保大麦系列”新品种通过国家品种登记。保山市啤饲大麦高产栽培五年创五个全国第一。1957至1995年,保山地区累计调出84.8亿公斤粮食支援全国各地,2018年保山市粮食已连续十五年增产,被人们赞誉为“滇西粮仓”。

——摘编自郑家文《保山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辉煌历史成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保山粮食生产发展的措施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山粮食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3-08-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就已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和天人学说,均肇始于此书。西方近代医学在整体系统思维方面远不及中国,中国医学不仅认为健康需要身、心、社会三者的统一、还特别强调天人之际即机体与整个宇宙大系统之间的和谐。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学在诊断学和内、外、妇、儿、针灸等各临床学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东汉张仲景撰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对中国16世纪以前的本草之学的集大成著作。全书52卷,记载药物1892种,附图1162幅,载有药方11096个。李时珍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分类的基础上,依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分为62类。而且每药首标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此后依集解、释疑、正误、气味、主治、附方为序,次第展开。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一部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事实证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

——摘编自王锦贵主编《中国文化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特点,概括指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本草纲目》对中国传统中药学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前后对美国国家身份的塑造,实际上起到了为20世纪的美国提供风向标的作用。他试图告诉美国人,在美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大国和对外部世界依赖日深的新形势下,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美国作为国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为崛起的美国勾画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身份与国际角色——“自由卫士”和“世界领袖”,这实现了新形势下美国自我认知的转变。威尔逊竭力塑造的美国国家特性和国际角色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共和党执政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拒绝,但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被美国社会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对美国自身及其国际角色的理解。威尔逊对美国存在意义的阐述和国家身份的重塑对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王立新《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社会记忆以及二战前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一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国王和国家而战”的口号失去吸引力。在二战前的和平主义运动中,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和数百万民众寄希望于国联来防止战争。英国对德宣战后,和平主义和绥靖主义思潮在英国仍有很大影响力。英国民众不再像一战时那样用欢呼声以及对军事荣耀的期待去迎接战争,相反,二战被视为一场人们缓慢接受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政府与人民之间缺乏信任,政府的战争动员话语较少涉及人民。负责政府战时宣传的信息部由于机构庞杂、分工不明、人员业余等弊病,给人留下愚蠢且无能的负面印象。在此背景下,政府动员话语逐渐出现“人民战争”的转向。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对美国国家身份阐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生成的历史背景。
2023-10-1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14世纪,中国的选官制度已趋成熟,但仍存在多元性、复杂性。辽朝在形式上以南枢密院掌文选,北枢密院掌武选,但将北枢密院视为兵部,南枢密院视为吏部。因此,辽朝实质上是承袭了唐朝吏部掌文选,兵部掌武选的选官机构设置,并将此制很好地融入本民族政权职官机构设置之中,做到了将中原制度文化与本民族政权实际情况很好地协调融合。

——摘编自魏淑度《借鉴、趋同、变迁:辽西夏金远官制比较》

材料二   培养和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自治的重要标志。人事管理自治权的核心在于要保障少数民族依法管理本民族和本地方事务。这项权利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治地方要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千部和妇女干部;自治地方的人员录用要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给予优先照顾。

——摘编自张春宇《什么是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0—14世纪中国选官制度具有复杂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选拔和培养民族干部的作用。
2023-10-1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萌发于中世纪的英国职业教育,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发展。19世纪,马尔萨斯等人提出了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的思想,教育家阿诺德等人积极提倡发展职业教育。斯德奇等人更是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如创办的成人夜校就推动了机械工人讲习所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期,英国成立了“皇家工艺学会”等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1889年,通过了《技术教育法》,要求地方当局提供技术教育等。19世纪后半期的大学不仅开始培养工商业人才,而且也“向每天的劳动仅足以糊口的人民群众的子弟开放”。为了提升英国的经济竞争力,1880年,“伦敦同业公会”成立了旨在从旁援助技术教育的“伦敦市成人教育协会”。

——摘编自李渝红《英国职业教育介绍》

材料二   建国之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很多实施机构来源于旧时的公、私立职业学校。19523月政务院对其进行调整,规定每所学校都有特定的专业方向,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同时,由于生产部门急需补充技术工人,技工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由其管理部门分配工作。为了使不能升学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就业,国家还尝试开辟新的途径,从1958年开始,各地农村职业学校大量开办,开展农牧、林果、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类教学。与此同时,城市职业教育也逐步发展,1965年,全国中专在校生54.7万人,技校在校生18.3万人,农业等职业中学在校生443.3万人,三者已占到当时中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摘编自俞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定位及规模发展演进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023-10-11更新 | 262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