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主要是一些开埠通商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少数开通商的新兴城市现代化发较快;而原来那些历史悠久,经济较发达的内地城市由于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化起步更晚。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过开放城市传进中国,而开放城市的社会经济的日益现代化,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各种以传播现代知识文化为目的的新式文化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日益发展。近代中国城市愈发展,农村就愈落后这些城市在文化上与周围地区相对疏远,在经济上则被当成是获得出口产品的中转站,而不是促进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的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演示图

——摘自曹康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国际化历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变化的作用。
2022-02-20更新 | 551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嫁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饪,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2024-03-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海门市麒麟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023-12-07更新 | 649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中学、南通市如东中学、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朝贡贸易体制的一个纽带。……鸦片战争后,广州十三行独揽外国贸易的制度终于被强制性地做了变迁,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的第五款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额归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隋福民《清代“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

材料二   我国对外开放的时空发展


材料三   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变化,该变化给晚清中国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阐述三次历史性突破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始终是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流。在封建社会早期,阅卖尚且是一种奢侈,把阅读作为娱乐则更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封建社会中期以后,阅读娱乐性明显下移,尤其是明中期以后,戏曲小说成为传阅自娱的主要读物,就连女性也加入其中。……明清两代,更不乏将自己的认识和亲身感受记录在著述中的文人。当然,读者的阅读目的至少具有以上一种或兼具其中几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层百姓,加入了阅读的行列,读书目的分化愈加明显。

——摘编自王余光主编《中国阅读通史》等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阅读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阅读革命”兴起的背景。
7 . 陪审员制度是一项基本诉讼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审判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摘编自《浅祈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整理自《试论美国的陪审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
2020-12-20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毛泽东曾经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7月—9月,中共中央工委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土改政策方面,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进行土改较早、较彻底的山东,解放战争期间共有96万人参军,动员民工超过1000万人,而人均负担公粮则从内战前的100斤左右下降为1948年的63斤。

材料二 在土改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工作队深入乡村、发动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千百年来处于自由散漫、自给自足状态的农民,有了明确的阶级意识,动员和组织起来,成为革命的基本依靠之一。党的组织体系渗透到乡村基层末梢,瓦解了乡村原有的地主士绅统治架构。与此同时,党还在农村开展了妇女、儿童、扫盲、水利、救灾等工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10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开展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简析土地改革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并谈谈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0-12-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船王”卢作孚曾经主持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里,他在实验区修筑铁路公路,治理河道河滩,兴建工厂,创办学校,规划城区,绿化环境,建立运动场、报社,开办农村银行,还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和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他甚至在实验区民众俱乐部放幻灯片时,亲自手拿话筒,为峡区百姓讲解屏幕上出现的飞机、轮船、火车等,让乡民了解世界。得益于良好的基础,抗战时期,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重要迁建区,大量机构、学校进驻北碚,无数文人、政治家、军人在这里传下佳话。

——摘编自刘重来《被遗忘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19377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作孚即向全体职工提出:“国家对外的战争开始了,我们民生公司的任务也就开始了”。在厂矿内迁运动中,民生公司的船只担负了90%以上的运输量。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运送出川军队共计270.5万,武器弹药等30多万吨。大批学校,文化团体,医院等也由民生公司帮助下内迁大后方。抗战时期民生公司的附属产业和投资业共有7家,重点在采煤、机械、冶炼、纺织、商贸、建筑、金融等项目,为稳定和发展后方发挥了重要作用。卢作孚顺应时势抓住机遇,扩大投资、开发实业,努力实现其“实业救国”的夙愿,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

——摘编自汪洋《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卢作孚为抗战所做的贡献。
(3)综上,你有何启示。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