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8 道试题
1 .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人物。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2024-06-18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影响
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②”重大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12月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表格所反映的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主题。
(3)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2024-05-2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第二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董仲舒不认同孟子、荀子等人的性善论或性恶论,他将人性比作是董政师,曾比作是丝戏缝。如同蔗和卵需要加工、孵化才能成为丝和懷一样,人性只有经过改造,才能臻于曾。这表明董仲舒(     
A.为封建等级秩序进行辩护B.背离了先秦儒学核心思想
C.发扬了孔子的人性主张D.重视对民众的外在教化
2024-05-13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由德国制造的。1910年,德国拥有195家电气公司,资本总额达12亿马克。1913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5.7%,仅次于美国。1900—1913年,德国的医药、照相器材、应用化学品也都驰名世界。由此可见,此时德国(     
A.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B.重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C.垄断组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D.军国主义政策导致生产集中
5 . 两汉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举孝廉是两汉时期察举制度中最普遍盛行的制度。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令二千石举孝廉”,正式规定郡国守相,若“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作为对二千石等官吏是否忠勤于国家的考察方式之一、后又规定了郡国察举孝廉的人数和具体标准。其标准有四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履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摘编自《汉书》《续汉·百官志一》等

材料二   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图

——摘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门第限制,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如“工商杂类”获得应试的资格,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参加应试。在举行考试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密封考生姓名的“糊名”制度;设立专门负责誊录考生答卷的“誊录”制度,还有主持考试的高官不回家,锁门谢客,不与外人往来的“锁院”制度。

——摘编自宋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四   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传统的科举制度必须改革,这是有识者的共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5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据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1909年学堂总数增为52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李侃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汉武帝时期实施“察举制度”“举孝廉”的主要目的,并概括这些选官制度的“具体标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对宋代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清廷废除科举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现代化道路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原料产地、商品市场,都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得来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攫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出现贫富分化这个难以克服的顽疾。……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产阶级极端的利己主义以及随之带来的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是庸俗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在资本主义文明发展进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逐渐成为资本主义文明的标识。

——吴龙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三个维度——基于中西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以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顽固,决定了20世纪的中国不可能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了“天下大同”、“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其世界意义是希望建立一种“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实现世界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

——张志恒《多重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国道路选择的变化,并分析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区别。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材料二   西汉疆域图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
2024-04-24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和平外交实现大突破的重要过渡时期。依据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毛泽东发展了“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新中国全面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实现与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对外交政策进行大调整,使得我国对外关系实现重大突破。

材料二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和基本出发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中的一方去反对另一方。在处理国际问题上,中国根据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抉择。

——以上材料均摘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平外交的调整方向,并分析调整的历史意义。
9 . 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2024-04-10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清代漕运以跨区域调度粮食供应京师,用于发放军队、官员的俸饷之米。咸丰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将所征漕粮按1.3两/石变价解京,随即河南也加入其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动B.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白银货币化趋势的加强
2024-04-08更新 | 44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