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72次组卷 | 7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1856年,英法与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清政府不知情,未能利用国际形势,反而让英法俄三国相互勾结侵略我国;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法国屡屡用战争威胁清政府,殊不知此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1874年,日本入侵琉球,清政府毫不知情;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事前亦毫不知情。

——摘编自张宇权《晚清政府的外交心态与驻外使团的派遣》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通过哪些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派遣驻外使节有哪些危害?这体现了清政府怎样的外交心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2024-02-07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情色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央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 100 多种,猛增至近500 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2024-02-05更新 | 77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也向全方位转变。“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所需大量物资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经济封锁”很难获得,急需寻找扩大对外贸易的渠道。此外,由于国内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国营进出口企业面临建立海外业务联系的新课题。1957年4月,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首届广交会成功创办,迅速成为中国出口创汇的主渠道。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新中国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愿望。

——摘编自孟红《追溯广交会二三事》等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全面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的广东迈出较大的步子。谷牧回忆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根据本省邻近港澳、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对外经济交往历史悠久、祖居于粤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为数众多等特点,对举办出口加工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反复讨论和论证,并在领导层中形成了一致意见。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建设的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和机动余地。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并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交会创办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在对外开放中首先“迈出较大步子”的有利条件。
2024-02-03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有学者在评价清末预备立宪时认为,由于救亡图存实用价值使然,源于近代西方的宪政被引入中国后,“其本意就发生了变异”。这说明当时(     
A.封建君主专制依然有统治基础B.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资产阶级革命适应了时代需要D.洋务派救亡图存是当务之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周而复始,缺乏内部动力来打破传统框架,直到19世纪中叶它遇到截然不同而且更为强大的西方文明的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引起“永久性变化”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美国另一汉学家柯文则提出从“中国中心”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他并不否认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作用,但认为决定中国如何回应西方的因素并非外来,而是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内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是由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的。对于西方学界来说,想要真正理解中国,必须从中国的内部发展来看待问题,才能得到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

——摘编自亢飞《费正清与柯文中国史观比较》


从材料中任选一种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北,其木版年画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杨家埠版画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下面三幅图画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小年画·大历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下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陈独秀

孔子

董仲舒

毛泽东

魏源

朱熹

黄宗羲

邓小平

李鸿章

老子

梁启超

胡适

韩非子

孟子

严复

王阳明

墨子

顾炎武

孙中山

康有为

请从表中选取3~5个相关联的历史人物,围绕其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9 . 1977年湖南全省水稻总产量只有1634.8万吨,1978年却很快超过了2050万吨,1983年超过2300万吨,2009年突破2600万吨。这些变化反映了(       
A.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提高了作物产量B.所有权变革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D.湖南农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一观点(     
A.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日方针B.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主张全面抗战、全民抗战D.指明了亚洲抗日战争的方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