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如图是某书封面使用的漫画。

据此推断,该书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民族解放与殖民帝国瓦解B.种族歧视与民权运动
C.霸权主义与非洲地区冲突D.南北差距与泛非主义
昨日更新 | 64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昌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百年变局的到来,与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风云变幻密切相关,与大国兴衰、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密切相关,与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催生的西方蜕变密切相关,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密切相关。面对世界大变局,各主要力量加紧内外战略调整,抢占战略制高点,力 争在博弈中占据优势,导致国际形势加速深刻演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上升,国际多边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遭到挑战。世界面临单边与多边、对抗与对话、封闭与开放的重大选择,处于何去何从的关键十字路口。

——摘编自门洪华《中国战略十二讲》

根据材料,结合冷战结束后相关史实,围绕“选择”,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90年代以来的改革其深刻程度是1980年代不能比的,一种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形成,并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成为拉动中国这之后20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引擎。这表明中国这一时期的“经济起飞”主要得益于(     
A.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大变动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C.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全球化D.两极格局最终走向解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统计,俄国《真理报》1918—1919年间的30期报纸中,总计录得广告175条,基本上都是社会服务类广告。该报1922年7月第169号的第6版刊登了莫斯科农产品公司和国家进出口贸易办事处的商品销售、啤酒销售等广告。这一变化(     
A.缓和了与西方紧张关系B.源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C.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9年,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抵抗组织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内战爆发。

1991年9月,科索沃阿族发动全民公投,宣布独立,南联盟坚决反对科索沃独立。

1999年3月,关于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谈判破裂。随后,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联盟持续空袭78天。

1999年6月,南联盟接受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3月,在争取联合国授权失败后,美国组建了包括45个国家的“志愿者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材料二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随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延续了对国际形势的这种判断。二十大报告没有再提这一说法,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摘编自张清敏《二十大以后的中国外交:理解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动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应对“重大考验”提出合理化建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A.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D.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2024-03-28更新 | 386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024-03-22更新 | 262次组卷 | 75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借债人可以通过宅舍、田地甚至是牛羊、粮食等进行质押借贷。此外,借债人还可以通过保证人担保的方式借贷。唐代政府规定过民间借贷利率的上限,如果利息超过本金后再计息索债,或者计复利(民间称“驴打滚利”),则政府不予承认和保护。《唐律疏议》对于借款违约的情况作了详细规定。唐代政府禁止郡县官僚私人放贷,天宝九年(750年)政府下令;如郡县官僚放贷取利则先予免职,放贷所获收益收归政府;禁止家庭成员私自抵押家产借款以及向入境少数民族放贷。

——摘编自李莹、张兴胜《唐代的民间借贷》

材料二   宋代政府鼓励民间私人放贷,比如在灾荒之年,政府一般不进行放贷,而是通过私人放贷来帮助小农渡过难关。针对民间借贷行为中的高利贷、违法借贷行为,宋代政府则不断规范并进行限制打压。宋代民间借贷关系已经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小农为借贷的主要群体,地主则为放贷的主要群体。商人、手工业者从事借贷活动的情况也非常多见。宋代有“京债”一说,指的是官员被任命后,在京师置办行装、支付旅费等借贷活动。还有部分退职官员由于俸禄降低,只好典当衣物、租借耕牛,自己从事农业生产来补贴家用。

——摘编自杨瑞璟《宋代民间借贷的特点与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民间借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唐代,宋代民间借贷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入路军军饷,并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政府从这一时期起,加大完善税收工作,细化税种,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方面的法律,并采取差异化的征税标准,在保证抗战胜利所需物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负担。边区税法虽历次修改,但在实行中灵活机动、因地制宜、贯彻到位。边区政府按照收入的多少,规定纳税的多少,除少数最贫困的人民免税外,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本家、地主均须履行纳税义务,税款并未完全放在地主、资本家身上。为抵制倾销,边区政府采取统一对外贸易管理的方式,严禁粮食和能够劳动的牲畜出境;边区税收还配合金融斗争,以只收边币、拒收法币的方式,扩大了边币流通,既回笼了边币又排挤了法币,在稳定金融、平抑物价中起到了直接作用。

——摘编自丁钰、邹吉德《陕甘宁边区的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税收政策得以贯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2024-02-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