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9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唐天宝年间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70.3%57.1%29.9%
长江流域20.3%38.1%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史籍不会刻意留存某些个体生命的生活痕迹,作为地下文物的墓志则寄托了生人对逝者的哀思。墓志常以固定格式记述墓主人的出身、经历、仕宦或家庭生活等内容,末尾以铭文对墓主人的一生进行概括,故又称“墓志铭”。唐朝开放包容,各族人士寓居中土,甚至终老华夏,他们的墓志书写透露出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细节。

墓主人民族墓志主要内容
何文哲粟特人任职禁军,救君主于危难。
康君粟特人金鞍宝马,去来三市之傍;绥颊高谈,出入五侯之第。陆大夫之宴
喜,愿得分庭;孙丞相之招贤,方齐置驿。
米继芬米国人其先西域米国人也,……终任官为左神策军故散副将、游骑将军、守左武卫大将军同正兼试太常卿。……信行为远迩所称,德义实闾里咸荷。
安思温粟特人儒释二门,特加精意。篆隶得回鸾之妙,庄周自天性之奇。

——摘编自蒋爱花《四海同风;墓志所见唐代的民族交流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上唐代墓志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唐代墓志具有的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唐代三彩壶。唐三彩制品在7世纪末和8世纪上半叶广泛用于陪葬品、此壶的形状源于古代伊朗的金属财品,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勿馆。

——摘编自卡尔·梅耶和莎朗·布莱赛克《中国收藏者:美国人对亚洲艺术的世纪寻宝》

史料二   刻有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的玄武岩石柱。据考证,埃兰王苏特鲁克纳悟特约于公元前1150年前后入侵巴比伦尼亚,将其作为战利品运回苏撒。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苏撒进行发掘工作,发现此物,现存放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史料三   罗塞塔石碑拓片。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法国士兵发现石碑:1801年,英国战胜法国,石碑作为战利品之一移交英国,1802年入驻大英博物馆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之异与文明之同辩证统一。文明的差异不应成为制造冲突的理由,而应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正如大自然因多样生态而生机勃勃,文明也因多元融合而历久弥新。

——摘编自邱夏等《在人类文明百花园中播种希望——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回响》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之异与文明之同”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5-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司马)迁之学也说仁义,也说诈力,也用权谋,也用功利,然其本意却只在于权谋功利”;“今求义理下于六经,而反取疏略浅陋之子长,亦惑之甚矣。”据此可知,朱熹希望(     
A.以理学为指导对史学革新B.否定《史记》的史料价值
C.史学研究者关注时势变化D.探究万物以获取历史真相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宗沐,字新甫,别号敬所,浙江临海人,为官近40年,官至刑部左侍郎,晚明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如表是王宗沐为政期间的部分活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宗沐的主要活动,并简评其影响。
(2)据材料,说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王宗沐的生平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史诗》(四)“通往雪松林之路”中记载:吉尔伽美什攀登上山巅,以小麦粉献祭山峰之神。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史料三   下图为现藏于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的距今4000多年的古埃及小麦石雕

材料二   公元前6000年前,苏美尔人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古埃及人把啤酒作为礼品赠送给官员或用于祭祀活动。

公元前48年,凯撒将啤酒传统酿造技术带到了欧洲,但被视为野蛮民族的饮品。

公元4世纪,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

1516年,德意志颁布《德国啤酒纯酒法》,规定啤酒只可以用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酒类法律。

16世纪,英国啤酒馆的数量急剧增加,酗酒和治安案件激增。

17世纪初,荷兰、英国人把啤酒技术带入了美洲新大陆。

1773年,库克船长率先在澳洲酿造啤酒。

1830年左右,德国将啤酒新技术传播到全世界。

1903年,英德合资创办“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即青岛啤酒厂前身)。

1923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店政变”,后失败。

20世纪,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啤酒。

20世纪80年代,青岛啤酒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

21世纪,啤酒产量居世界酒类饮料之首。

——以上材料综合改编自国家地理杂志<中国啤酒史话》、青岛啤酒博物馆展出资料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小麦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发展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1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近年来,口述史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它发掘、整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口述者:杨玉环,1939年出生,居住在沈阳市北陵乡上岗子村,9岁时曾到一户何姓人家做童养媳,解放时回到自己家里。

整理者:姚力。口述内容:

一过了年,家家户户男的去开会,写牌子、木头桩子,下头放粮、分地。我还记得大家分粮。老张家有钱有粮,但粮食、好东西都拉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老太太和我二姐。这个二姐是我大姑的女儿,原来也是童养媳,后来上了头(正式结了婚),但她当家的娶了二房,让她住磨坊,挺受气的。来了个八路军小丫头,到了老张家,告诉我们说:“粮食往外拿,往外搬,有啥拿啥。”我二姐却说:“就这些了。”我听了挺生气的,心想:“你怎么还向着他们说话呢?”小八路说:“这是什么粮食?好粮食呢?往外拿。”那年俺们家分了一垧(十亩)地,还分了三亩不好的,在壕沟外的坟圈那里,只能种荞麦,这日子就好了。1949年开春就自己种地了,就不上人家受那个气去了,心里头高兴劲就别说了。

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冬天就走上合作化道路了。开始入社,我二哥入了,我妈也入进去了,那都是自愿的。那时候,有钱人不愿意入,愿意自个干。我愿意入,到工作队登记,人家告诉我:“你不行,才十五岁,不够十六周岁,不到入社年龄。”我就说:“我今年不够,那这冬天能干活吗?你不得明年才干活吗?到了明年春天我不就十六岁了?”就这么给我写上了,不两天,就正式批准了,我就入社参加革命了。先是小组长,领着妇女干活。1957年又选我当妇女队长,管妇女工作,那时开会特别多,有时候是总支,有时候是共青团。晚上开会回来,得走八里路,还穿坟地。我啥思想你们知道吗?就是报恩思想。

--《老照片》(第57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2-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初期,《解放日报》“读报参考”栏目,对于政府发布的政治动员有较多涉及,如表为19529月刊发的部分政治动员稿件。

序号刊发时间稿件
192《人民司法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293《把华东物资交流搞得更旺》
394《要让工人看到好戏好电影》
497《华东整党建党工作开始了》
5911《明年度冬小麦增产竞赛开始了》
6912《上海市司法改革开始了》
7919《注意劳动保证加强安全生产》
8920《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
9921《上海失业登记就要开始了》
10930《明天是我们的伟大的节日》

——摘编自朱清河等《建国初期党报城市政治动员功能的实践逻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6-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威海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各种材料对唐太宗释放囚犯的不同记载。由此可见(     
材料出处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七德舞》(唐)白居易作
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旧唐书》(五代)刘昫等撰
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
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已来,绝不放赦《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A.四则材料的记载大同小异基本一致B.白居易诗篇为文学作品不具备学术价值
C.《新唐书》记载细节详实最为可靠D.应搜集更多史料研究唐太宗的释囚现象
2024-02-0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河南卷)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