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联和联合国都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二者在履行这一职能时,哪一个更有效呢?

材料一   国联和联合国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盟约……所定之规约而从事战争者,则
据此事实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各会员
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
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一国,不论为联盟会员国或非联盟
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二)遇此情形,行政院应负向关系各政府建议之责,俾联盟各会
员国各出陆、海、空之实力组成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之实行。……
(四)联盟任何会员国违犯联盟盟约内之一项者,经出席行政院之
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之代表投票表决,即可宣告令其出会。
——《国际联盟盟约》
第二十四条
(一)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
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
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
第二十七条
(一)安全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
(二)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决
之。
(三)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 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
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
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
——《联合国宪章》

材料二   国联与中国问题

李顿调查团在满洲



1932年1月21日,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调查团,
就日本侵华问题进行调查。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
调查报告,各委会签字。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试将报告书略加浏览,即觉有最显明呈现之两点,一位九一八当日及九一八以后一切
日本军事动作均无正当之理由,不能认为自卫之手段。一为所谓满洲国者,并非真正
及自然之独立运动所产生,而为日本军队及日本文武官吏操纵造作之结果。
——中华民国外交部长罗文干
今次满洲新兴,帝国尊重其独立,促其健全发展以为东亚之祸根,保世界和平之基础,
然不幸(国际)联盟所见与此背驰,针乃令政府慎重审议,终于采取脱离联盟之措施。
——日本昭和天皇

材料三   联合国与朝鲜问题


实际上,美国是为了一项原则——击退侵略,并
通过联合国落实这一原则。美国之所以能够得到
联合国的批准,是因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不断抗
议联合国将共产党中国排除在外,因而缺席了安
理会的关键投票。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纠集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
组织“联合国军”,武装入侵朝鲜。10月7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
线”,19日占领平壤,进而把战火引向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
家安全。在这紧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在反复权衡利弊
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据李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材料一中的史料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何价值?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联合国取代国联是否有其必然性。
(3)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对联合国作用的认识是否矛盾,为什么?
(4)进一步认识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探讨?试举两例加以说明。
(5)上述材料,在历史研究中选择史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2-01-01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A.旧有历史研究成果失去价值B.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
C.大众认知时常与事实相背离D.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后两个世纪,数百名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士为媒介,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交流活动。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亲政后,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副,掌管监务,专用西洋法。清朝时期,梅文鼎融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康熙47年,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绘成《皇舆权览图》。乾隆26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详细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西学东渐同时,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寄回和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 170 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 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

材料三 《万国公报》内容节选

1894年7月卷66《朝鲜纪乱》:“中国出师为藩邦戡乱,实属名正言顺……日本以《天津条约》为借口,拒绝各国调停,则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图逞志于戎行,中国于此岂尚甘于退让哉!”

1894年9月卷68《中日朝兵祸推本穷原说》:“然而日本之心,岂真厚爱乎朝鲜哉”!“日本狂妄,不加痛剿,定然为祸天下!”

1895年1月卷72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论》: “中国昔日自夸之处,至此而扫地殆尽……总而言之,中国至今日,实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1895年7月卷76《追译中东失和之先往来公牍》:“又按中国素轻日本,谓为不过朝鲜之流亚,故日本与朝鲜立约,称为平等之时,毫不过问,岂不曰中国固加于日朝一等哉……中国不谙外事,惟知高自期许,于他人蔑视之耻,偏淡焉其若忘。呜呼,惜哉!吾甚愿中国化其视日朝为平等之心,并化其自视加入一等之心,遂化泰西视我为降等之心,则中日可为同等者,东西亦无异等,耻辱雪而等威定矣。”

1896年10月《泰西之学有利于中华论》:“谈天理,将人伦,不出于中华之下,亟需中国人学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西人媒体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1-11-2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20东学西渐、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
5 . 1937年9月30日《申报》报道:“此次(上海战区第十五集团军)五十一师夜袭大捷,其勇敢机智,实令国人内心振奋。此非仅前方军人之光荣,亦是全体国民之光荣,其赫赫战绩必将鼓荡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敌斗志。”该报道
A.反映抗战以来的首胜B.表明正面战场击退了沿津浦路南下日军
C.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D.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2021-11-21更新 | 19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率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三《兵制》

材料三   其私后魏之论者曰: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建国改元,承天下衰弊,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北宋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六》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2)研究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时,你如何看待《魏书·高祖纪》《文献通考》《居士集·卷十六》的史料价值。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因素。
7 . 唐朝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阶段。为了探讨这一主题,某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元年(742年)江南各州户口数量

639742
户数口数户数口数
婺州37819228990144086707152
杭州3057115372086258585963
润州25361127104102033662706
越州2589012401090279529589
常州21182111606102631690673
括州1289910160642936258248
湖州141357643073306477698
睦州120645906854961382513
苏州118595447176421632655
台州65833538383868489015

——-据张剑光《开天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唐都长安……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筒。

……

(开元)二十一年……拜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转运使,……凡三岁,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食货三》

材料三   开元进士丁仙芝曾有诗云:“(明州)东邻转谷五之利,西邻贩缯日已贵”“(江宁县)长干斜路北,近浦是儿家。有意来相访,明朝出浣纱”。


(1)说明选择材料一探讨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理由。
(2)材料二、三对探讨主题分别有何史料价值?请对此作出说明。
(3)如果对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程度作出评估,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2021-11-12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原为卫国富商。公元前257年,在赵国邯郸经商的吕不韦协助秦国公子子楚回到秦国并立为王位继承人。公元前249237年,吕不韦在秦为相十三年。在此期间,他辅佐两代秦王稳定政局,既保持了秦国的稳定,也保持了对六国的优势。吕不韦亲自率军吞并东周,攻占韩、赵、魏等国大片领土,兴修水利,鼓励农耕,积蓄了财力。吕不韦门客三千,其中不乏李斯、甘罗那样的贤才,这些人才大多成为秦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吕不韦组织了大量人力,历时六载编撰了《吕氏春秋》一书。随着政治统一趋向的加强,该书企图调和诸子的著作。该书一方面主张政治上统一和以法治国,另一方面又反对家天下和君主专制,主张继续分封诸侯,保持贵族制度,这种思想跟秦王政的思想是对立的。《吕氏春秋》保存了许多古代遗文佚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保存了不少有关农业技术的记载,是宝贵的文献。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不韦对秦统一所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吕氏春秋》。
2021-11-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周恩来生平年谱(节选)

1950年1—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2年4月,做《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

1953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摘编自人民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宋代社会流动"这一活动主题,搜集了如下材料,并得出了结论。

材料一   唐人所著的《登科记》,记录了以进士科为主的及第者名录。清人徐松在此基础_上进行考证,编撰了《登科记考》一书。近些年来,一些学者依据新出土的资料,对此进行了考证、增补,在其进士及第者之中,可以确定其家庭出身的有1085人。其家庭出身比例如图7所示:


材料二   宋代部分谣谚

谣谚类别引文
富儿更替做经济谣袁采《袁氏世范》:兼并之家见有产之家子弟昏愚不肖,及有缓急,多是将钱强以借……并息为本,别更生息,又诱勒其将田产折还。法禁虽严,多是幸免。惟天网不漏,谚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酬报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谣汪洙《神童诗》: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时同榜用三人政治谣洪迈《容斋续笔》:本朝韩康公、王岐公、王荆公亦同年联名,熙宁间,康公、荆公为相,歧公参政,故有“一时同榜用三人”之语,颇类此云。
只重衣衫不重人社会谣普济《五灯会元》: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结论:宋代社会日趋平民化。
(1)从研究宋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兴趣小组所得出的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