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1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听随便量置)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如满十家者,隶入大村,不须别置村正。

——《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

材料二   (唐代)里正、村正成为主要的乡官,唐政府在强化里正、村正政治地位的同时,也给予里正免除赋役、村正免除杂徭的优厚待遇,里正、村正得以全面介入乡村社会。乡官制度的崩溃,使两税之法的应用受到极大挑战,唐政府彻底放弃了全面控制乡村社会的努力,转而寻求更为务实、更为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在富户阶层崛起的背景下,国家顺势培育富户阶层,将其纳入到国家的行政体系之下,并赋予行政使命和经济义务,也实现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历史转变。

——摘编自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乡村治理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乡村治理政策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破晓歌,属于普罗旺斯抒情诗的一部分,普罗旺斯抒情诗的起源与拉丁抒情诗关系密切。探其本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那里。该诗被认为是现存唯一一首描绘破晓时分恋人即将分别、充满不舍和抱怨的古典拉丁抒情诗。

中世纪欧洲贵族骑士阶层推崇一种典雅的爱情观念:骑士崇拜一位贵夫人,并且效忠贵夫人。这些骑士提倡爱情至上、两性平等、身心快乐等,这种观念因为行吟诗人和贵族骑士的广泛传播和宣传,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人们通常认为:破晓歌歌颂的是骑士与贵族妇女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并不具备正当性,但是,在中世纪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封建婚姻制度背景下,这些爱情诗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破晓歌流传广泛,很多诗人后来流落到意大利,从而推动了那里的抒情诗的发展,而意大利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祥地,因此,破晓歌算得上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源起或发端。

——摘编自曾艳兵《“破晓歌”:普罗旺斯爱情歌的精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破晓歌”在中世纪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井结合“骑士文学”的相关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破晓歌”这一文化现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济贫法发展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601

《济贫法》

凡年老者可在家中接受救济;贫困儿童可在他人家中寄养,成年后可去做学徒;有劳动能力者强制其做工自给

1834

新《济贫法》

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中从事苦役的贫民

——据张秀蓉《英国济贫法的演变》整理

材料二   1750年以来,农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一直在下降,很多人由于圈地失去了田地农舍,沦为雇佣工人。大机器的使用使就业形势严峻。如果失业者找不到工作,根据法律,他们有权得到一天工资的三分之二。马尔萨斯认为济贫法削弱了普通人的储蓄能力和劳动意愿;汤森认为希望和恐惧是勤奋的源泉…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对济贫工作中存在的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济贫开支过大、济贫工作混乱的现状极为不满,急于改革。而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改革中的胜利使他们有可能来制定和执行新的济贫政策。

——摘编自王公燕《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出台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601年《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影响。
4 . 社会治理关系国家和个人,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需要农民稳定地进行耕种,从剩余非常有限的千家万户中汲取税收以维持上层建筑,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而郡县制恰恰具有使人民“定居”的功能,这源于郡县制首先要“编户齐民”,即“地不动、户不动、人不动”,其目的在于将人固定在土地上。古代农业社会的流动速度比较慢,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后就定居了,税收也因此稳定了。其实只要掌握了户籍,就必然掌握赋税钱粮。

——摘编自曹锦清、刘炳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材料二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振衰起敝,推行宪政,并将推行地方自治作为立宪的基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仿照日本的选举法规,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自治章程,预计宣统元年至宣统五年(1909~1913年),陆续成立全国地方自治机构,各省逐渐开始行动。但随着清帝退位,宪政筹备遽然中止。民国时期,虽然政府几次推动地方自治,但始终没有多大的成效。学者如梁漱溟、米迪刚等认为完全靠外国制度,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地方自治要成功,必须设法和中国古代乡约、保甲、社仓、社学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地方自治制度相结合。

——摘编自牛铭实《从封建、郡县到自治: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推进地方自治的背景及意义。
2023-01-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国王的专制主义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官僚制度的惰性、政府人员的懒散、行政管理的庞杂以至混乱,使王朝在旧的社会秩序发生动摇和失去其拥护者的一贯支持时陷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这段史料可以直接说明18世纪末法国(     
A.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B.共和制确立的原因
C.王朝更替频繁的原因D.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2022-07-06更新 | 6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7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朝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让帝王的权力表现出了优雅,表现出了理性,使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优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制度的整体性而言,隋唐的制度是秦汉时期制度的升级版。三公九卿之制进化为三省六部制,多员宰相代替单一的宰相,六部二十四司,是隋唐时代的行政机构,这是比汉代的九卿之制更加细密化的分工。贞观之治,就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它用具体而微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

——摘编自荣新江、辛德勇、孟宪实等著《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就制度的建制、实施,对社会发生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而言,的确很少有其他王朝能够超越唐朝。一心吸取前朝经验教训的唐高祖、唐太宗统治集团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一个巨型王朝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历朝历代对制度建设都非常重视,下大力气制定和颁布制度,唐朝是其中佼佼者,堪称典范。

——摘编自胡阿祥、李鸿宾等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堪称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典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国家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8 . 昔日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材料意在说明
A.兼并战争的背景B.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原因
C.百家争鸣的影响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的根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8625日,美国为减轻自身财政压力并削弱苏联对欧洲的军事威胁,率先提出了中欧裁军建议,并把它作为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先决条件之一。苏联起初对中欧裁军谈判持冷漠态度,但随着德国及柏林问题的解决和为了早日召开欧安会,苏联做出了让步。1973131日至197468日,华约和北约在维也纳举行了预备会议,19731030日,中欧裁军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裁减的原则,苏联等华约国家坚持两个军事集团按“对等”原则裁减各自在中欧的军事力量,试图维持自己在中欧的原有优势。北约国家则主张“均衡”原则,即通过分阶段裁军使双方在中欧的武装力量对比最后大体相等。此外,双方在裁减军队的规模、种类、程序等问题上分歧很大。由于双方存在分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欧裁军谈判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欧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欧裁军会议失败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加以研究,得出新的结论,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创造资产阶级新文化,并作为反对封建教会文化的思想武器。它从社会学科开始逐渐扩展到自然学科领域,形式丰富多样,但有个共同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他们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高尚、尊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抨击教会的愚民政策及其对科学的摧残。他们主张自由平等的政治观,提倡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们还创造出了现实主义艺术和文学。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被胡适、蔡元培等五四先贤定性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儒学予以猛烈的批判和清理,为现代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评价“这场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未曾有过这样伟大的彻底的文化革命”,它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振兴“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摘编自李靖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