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我国新石器时代,以玉器来讲,东北的兴隆洼文化到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后来出现的玉璜使用范围更广。良渚文化的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也都有出土。上述现象体现了
①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存在交流与互动
③中华早期文明全面辉煌 ④由“多元邦国”进入到“一体王朝”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 . 《汉谟拉比法典》主要作用是?
A.严惩犯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规范王国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
C.预防犯罪,稳定社会秩序D.按律量刑,追求法律地位平等
2021-08-09更新 | 2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3 . 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

材料一   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1856年,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胁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日面对列强要求的应对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面对民族危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从指导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指出两国改革同途殊归的原因
2021-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4 . “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示意图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请回答:
(1)“一带一路”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有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路兴则国兴,请列举,丝路的兴盛伴随过历史上哪些王朝?
(2)历史上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设立过哪些机构?
(3)南宋时,由于西夏的阻隔,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当时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口分别是?官府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的机构是?该机构所在港口,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场所是?用于番货交易的是?
(4)“丝绸之路”被誉为“文化运河”,请列举5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成果。
2021-08-09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5 . 依据下表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是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甲午中日战争引进进化论,维新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张共和革命

A.“中国人太难改变……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B.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虽然引领思潮,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
C.近代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D.思想潮流的演进,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6 . 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学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据此得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项最准确
A.儒学的产生因中央集权需要B.儒学的发展因人们认知进步
C.儒学的演变因时代发展需求D.儒学的影响因内涵完善深远
7 . 鸦片战争之后,外患接踵而至。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又签订《虎门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以及在五口租地造屋等特权。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这些条约表明
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主观条件
D.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

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向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 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吉贝”。

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毿(die),白叠等。《新唐言》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布。“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轳,名日自登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

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阅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葵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捍、弹、纺、织之是”,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路德认为“众信徒皆为教士”“教士与俗人的不同仅仅在于他们是被推举出来执行-定的任务,但是职司并没有使它的担当者比别人更加神圣”。这一主张意在
A.追求灵魂升天B.倡导信仰得救C.批判教皇专制D.否定教会特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
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②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
③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