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至今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在中医药学体系中,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这个体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阶段的成就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1958年在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号召下,中央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事业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从国家根本大法上保证了传统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药在中国古代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都有哪些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辕犁在中国耕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增加了策额、压镜、犁评,可以调节耕地深度。曲辕代替直辕,使犁辕缩短,减轻犁身重量,转动方便。辕由直变曲,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农夫的体力消耗,又大大节省了畜力。因此,曲辕犁不但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需要,而且在丘陵山地也可以使用,在北方中原也推广开来,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耕犁。我国耕犁发展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了,现在使用的耕犁实际上和唐代的曲辕犁没什么两样。

——摘编自杨向春《唐代的耕牛与牛耕》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纺纱业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过程中,发明家和企业家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而消费者、政府等多种社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社会创新不断,到18世纪,社会出现发明热和投资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者追求生活时尚,积极购买新产品,这是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和应用的根本所在。可以看到,英国社会的众多行动者都对纺纱业的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制度和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摘编自迟红刚、徐飞《从技术创新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工业革命先导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现代工业生产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达到4.89亿,已接近5.38亿的互联网总用户数。在过去18个月中,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已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10.1%,其中我国的占比更高达17.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在迅速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形式、营销推广方式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个规模庞大、拉动效应极强的新兴市场正在孕育形成。从这个角度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影响是全方位的。

——摘编自兰建平《“第三次浪潮”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世纪英国纺纱领域涌现出的新发明,概括英国新发明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技术革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4-01-13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名校联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嘉靖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作了种种的改革尝试,但是这些改革尝试大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到了万历初年,“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学士张居正,掀起了一场对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全面的改革浪潮,从而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摘自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新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欧洲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人类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永久性地改变。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是一种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在宋代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读书人数急剧上升,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应该说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有过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

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奠基人,他的政治学说成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理论基础,其中考试独立学说是孙中山考试思想的中心内容。在1924年的《五权宪法》中,孙中山说:“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为此,他极为重视通过考试来挑选国家所需的人才,同时,也期望能根据考试这种最严密、最公平的人才选拔之法,“使优秀人士掌管国务”。

——摘编自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主要内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并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华盛顿体系和远东太平洋秩序,但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在维护亚太秩序上很少有所作为。1931年,日本精心制造“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美国在远东多年营造的“华盛顿体系”。事变发生后,虽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等人主张“华盛顿会议的新秩序决不容忍像日本对中国所犯下的野蛮侵略”,但总统胡佛却认为美国不应该单独冒险去“刺激老虎”, 他指责史汀生“更像是斗士,而不是外交家”。随后,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美国虽然采取“不承认主义”,但在行动上却是竭力避战保和。

——摘编自刘建华《美国亚太政策的交替演变及其动因探析》

材料二   亚太地区多年来都是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首次提出“要牢固工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成为业太各国和地区组织合作的目标与方向,取得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生效、中国与东盟关系提质升级、“布城 愿景”等重大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亚太政策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有利条件。
2023-09-06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名校联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一胜利,蒋介石就充满自信地想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当时国民党拥有军队人数,共约430万人,两人民解放军只有总数约12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是3.4∶1,至于武器装备,双方的差距更为悬殊。国民党还控制着全国76%的领土和71%的人口,控制几乎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线和几乎全部的现代工业,而中国共产党控制的主要是农村和一些中小城市,优势仿佛都在国民党方面,然而,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到南京政府颠覆,还不足三年,而且更快的是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战场的态势就发生根本转折,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自以为很有把握的战争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而且这个变化来的这样快呢?

材料二   中国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屈辱和苦难以后,经过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流了多少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内外敌人,取得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旧时代结束了,美好的前景展现在人民面前,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023-07-13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1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民族是为数不多的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又是唯一的上下几千年历史文化绵延不断的民族,历经漫漫时间长河,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它在历史发展中有过无数的辉煌,曾经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峰。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放鲜众多,但它在历史上却发展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许多其他族群文化的辉煌文明,并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传统还将有广泛、充分利用的宝贵价值。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第三辑)》

材料二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这一支文化,逐渐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形成以汉字和儒学为特征的华夏文明或者称“中华文明”。经过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中华文明的泽被范围超出了“中央帝国”而到达北边的朝鲜和日本,南边的越南等地。中华文化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经常面向东方,谈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满自马克品:《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现实价值。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传播说明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