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适应在华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英商投资创立汇丰银行。1868年,该行已被公认为“在中国最为重要的公司”。19世纪七八年代以后,汇丰银行一家买卖的外汇数额,经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总额的60%-70%,其外汇买卖牌价成为中国外汇市场行情的准绳。从1874年到1890年,清政府共借外债26笔,汇丰银行一家贷了17笔,占70.04%,成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急先锋。1894年后,汇丰银行在承贷的外国银行中独占鳌头,并在每一笔对华贷款中,附加苛刻的条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存管等命脉。此外,汇丰银行营业即对外发行小额钞票,到1890年末,已达618万元,“与营业于东方各国之银行相比,则汇丰银行之兑换券流通数为最多”。

——摘编自姜建清、蒋立场《中国近代银行史》

材料二   1912年经孙中山先生批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成立伊始,即大力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经募公债、代收税款、稳定货币发行。1915年中国银行试办外汇业务,后又增加外币贷款、经理政府外债等业务,与外国银行相抗衡。1928年后,中国银行通过贷款支持,帮助经营困难的张裕酿酒公司、无锡荣氏申新纱厂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斥巨资扶助铁道、公路、煤矿和水利建设,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支持内地经济振兴,率先发展农业贷款。抗战爆发后,恐慌蔓延,引发提存和抢购外汇风潮,中国银行为平衡汇市共投入英镑797万磅、美元1442万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银行积极为国纾难,每年经收侨汇占全国侨汇总数的50%以上,有力支援了前线。

——摘编自宗良、孙雨心《百年中行金融报国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汇丰银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表现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银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于1816年通过一部专门的《金本位制度法案》,这一制度的最大好处就是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当时的英国已是世界工厂,需要向全世界输出工业制成品,汇率越稳定越有利于出口。与此同时,英国要向全世界采购原料,含金量颇高的英镑有利于降低其进口成本。此时的英镑即是黄金的化身。

——摘编自徐康宁《国家竞争的“锚定之役”》

材料二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提出战后世界金融体系构建的两个计划。

名称倡导者核心内容
凯恩斯计划英国凯恩斯创建超主权国际货币“班科和清算联盟,一方面成员国拥有的有限信用额度使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收支逆差状态。同时,由于清算机制要求各国定期按照一定比例上缴由国际收支顺差所产生的“班科”和外汇,任何国家也不能长期处于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这正是解决世界范围内经济失衡问题的关键所在
怀特计划美国摩根索和怀特美元和黄金以固定比价挂钩,而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同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协调各国货币政策,并为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融资

——根据赵柯《试论大国经济外交的战略目标——美国经济外交与大英帝国的崩溃》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的不同点。
2024-02-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人从野生植物中驯化培育了大量的栽培植物,并进一步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原产于中国的大豆,至今已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受到世界农业的恩惠,如原产于西亚的小麦,至今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41年至1840年,中国人口从1.4亿增至4.1亿,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经济史学家称为“中国奇迹”。

——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

材料二   20235月,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信息称,目前,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新加坡的《海峡时报》称,中国电商解决了农民农产品滞销、农产品价格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英国路透社报道,中国政府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加大力度降低收获等环节的粮食损失,同时提倡减少厨房、餐厅等的食品浪费。积极稳妥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

——摘编自贾平凡《中国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稳定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的努力。
2024-02-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也是人类重要的经济单元、居住之所和权力空间。城市化率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教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市人(万人)城市化中(%)
194954167576510.64
1960662071307519.75
19636917211648.5616.84
19789625917249.6117.92
199211717132374.3527.63
200012674345906.3136.22
201113473569078.63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412日,重庆珊瑚坝机场。年届六旬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董必武登上飞机,开始飞越世界屋脊的远航。董必武此行是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赴美参加《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

——摘编自肖燕《联合国的创立与中国共产党》

材料二   19711025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正式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摘编自徐岳《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

材料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自身的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也必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新担当为联合国事业注入新动力。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社会一道,团结在联合国旗帜下,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毅《团结在联合国旗帜下,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发展历程。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王毅讲话的认识。
2024-01-29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学者李斯特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

阶段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古代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第二阶段1648年至1815年维也纳会议
第三阶段1815年至1856年巴黎会议
第四阶段1856年至1878年克里米亚战争
第五阶段1878年至1900年海牙和会
第六阶段1900年至今

材料二   美国学者芬威克对国际法发展阶段的划分

阶段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从古代东方诸国到罗马灭亡
第二阶段从神圣罗马帝国到三十年战争
第三阶段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到维也纳会议
第四阶段从维也纳会议到海牙和会
第五阶段从海牙和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六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一战结束
第七阶段从巴黎和会、国际联盟成立到现在

——以上材料整理自《国际法发展的历史分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李斯特和芬威克关于国际法发展阶段划分的相同依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学者对国际法发展的划分存在哪些共同的优缺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竞考制在法国犹如从天而降,几乎无人阐述其来源。其实,稍加追究,便可以搜寻到法国竞考来源的蛛丝马迹。利玛窦等是最早直接接触中国的西方人。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与崇拜,引发了西方的“中国热”。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这是中国长期保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握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中国是一个奖励德行和鼓励才能的国家,诚实与贫穷的农民可以成为官员”。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评利玛窦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观点,说明科举制与法国竞考制、大学招生制度变革的关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法律原则及内容,连并司法制度等,都是承继自《开皇律》。唐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典。“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朝以礼立法,相对于秦商鞅严苛立法,唐朝立法侧重于教化民众,立法相对宽松。同时礼教的精神也处处体现在唐律中,比如:在诉讼中明确禁止以下诉上,审判中减免拷讯等手段。

——摘编自郑显文《唐代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规制及其实践价值》

材料二   明太祖提出了“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乱世需用重典”的思想,并沿用了唐宋时期的律令模式,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明初律法。《大明令》和《大明律》,分别从国家政令和刑罚律典两个方面对当时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中作为国家“政典”的《大明令》更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各项基本制度,并成为明代数百年治国的基本章程。

——摘编自《<大明令>与明代的律令体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法律与明朝法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明令》《大明律》的史学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在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下自发地产生与发展起来……较少借鉴和吸收别国的文化,并且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使自己的文化出现断层、转型或湮灭,表现出稳定连贯的文化特征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由于相对封闭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别国文化交流较为困难……即使在接触外界文化之后,中国人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表现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

——摘编自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选自习近平主席给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的复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在思想上存在的现象,并及分析其“不同的方向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影响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的信息,谈谈您对文明互鉴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