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代实行“分土封侯”制,到西周末年,分封制弊端日益突出。周宣王即位后,他立志振兴周室,改革弊制。

《国语·周语》记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即宣王废除强迫公社成员集体为王室耕种公田的劳役租制,王室公田也分配给农民耕种,从农民实际耕种的土地收入里按比例征收实物租;除此之外,宣王“料民于太原”——宣王授予非周族庶民服兵役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其次,改变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统治范围,周王将越过各级领主,登记户口来直接控制赣内民众。在此基础上,宣王通过“不籍千亩”来改变征收赋税的形式,通过登记户口来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使得小农经济得以确立发展,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变法改革运动的序幕。

——摘编自李维山《周宣王—周代变法的先行者》


(1)根据材料,概括周宣王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宣王改革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对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时的记载为:“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减书对同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后的情形记载道:“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长子)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

——摘编自刘东社《玄武门之变史事发覆》

材料二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唐自开国时建成即号为皇太子,太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卒酿成武德九无年(626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事件。”“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及其谋士主动发起的一场宫廷夺嫡政变,政变的结果是原太子李建成命丧黄泉,李渊主动逊位,完成政权鼎革,李世民继承大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摘编自李巍《玄武门之变与贞观雅正诗风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北宋《资治通鉴》与现代学者对玄武门之变发生原因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北宋《资治通鉴》与现代学者对玄武门之变解读不同的因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衣聚居形式称为“里”,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式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辽阳三道壕遗址发现的相对集中的聚落。另外,汉代文献中也多口“聚”的名称,也是基层的聚居单位。但似乎未被纳入到正规的行政体系中形成一级组织单位,也有散居形式的自然聚落,由于规模的慢慢扩大,逐渐引起政府的注意,编入行政体系进行管理。

——摘编自刘兴林《汉代农业聚落形成的考古学观察》

材料二   汉代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更多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在原有聚落规模扩大的同时,新聚落也开始出现。这些聚落既有自然形式的新聚落,又有在“里”的基础上发展扩大而来的。西汉时对基层社会控制体系进行了调整,乡里社会原有的血缘关系作用越来越明显,基层行政权力的收缩。弱化了行政因素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到了东汉初年,“天下郡国且百余,县邑出万,乡亭聚里,皆有名号”,将“聚”与“乡亭里”等机构并列。

——摘编自符奎《阁里化与自然性:秦汉聚落形态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聚落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聚落发展的原因。
2022-12-3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为了探究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传播,某同学收集了如下四则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闽书》记载:麦,有大麦,有小麦,有荞麦(秆红花白,实三棱而黑,秋花冬实),有纊麦(类麦而壳稍异,福州日米麦,泉州日蔚麦,兴化日積麦,福宁州日玉麦,惟擴为古名)。

——摘自郑伟等《玉米在四川的传播及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明万历四年(1576)《云南通志》载:在姚安府、蒙化府、永昌府、鹤庆府、北胜州.、顺宁府条下均有“玉麦”的记载。

——摘自刘超建等《由外而内:回疆玉米种植问题的再探讨》

材料三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载:“番麦,一名西天麦,苗叶如蜀袜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摘自刘超建等《由外而内:回疆玉米种植问题的再探讨》

材料四   一自珠崖到海滨,蔓山遍野总相因。托根得地能繁衍,结实随时任屈伸。甘比水芝堪佐酒,功逾山药可疗贫。南邦处处传佳种,荒歉常供世上人。

——清朝黄名香《咏金薯》

(备注:材料中的玉麦、番麦学者大都认为是玉米的代称,金薯是指红薯;万历,1573-1620在.

位;平凉位于今天甘肃省平凉市。)


(1)根据上述材料,推测玉米传入中国的可能性路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外,研究明清高产农作物的传播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022-12-29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1500-185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摘编自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1983年)

材料二     新大陆的猪、马、牛、羊等大牲畜,也都是从旧大陆引进的。当时人戏称:有三大动物引领着大征服——西班牙贵族、猪和马。哥伦布的船队里有猪,猪在新大陆上岸后,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土著人口纷纷死于病菌时,猪却大量繁殖。殖民者随处放养的猪,几乎是他们早期的唯一肉类来源,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洲第一批马随哥伦布于1493年登陆。马令印第安人感到异常惊恐,他们从未看见过这种高大而快捷的动物。马为欧洲人在与印第安人的战斗中赢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据一位殖民者记载,一名骑在马上的士兵,一小时可以戳死2000名印第安人。马作为畜力的使用,改变了新大陆以人力为主的劳动模式,这种影响是深远的。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1850年间全球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迁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与美洲之间物种交换带来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宁波是鸦片输入的主要口岸之一,"在太平天国克服宁波两个月,辛酉十年底(1862)据怡和洋行宁波支店负责人格林的报告,太平天国禁止从宁波运鸦片入内地,因此,这一个大鸡片公司‘过去两周,一箱鸡片都没有卖得出去’”。《辛壬锁记》记载,太平天国在宁波一带“禁吸洋烟……或偶见有烟具,不论件之大小即重加谴责”。

——廖达兴《试论太平天国运动对浙江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宁波成为鸦片输入主要口岸的时代背景。指出太平天国在浙江禁烟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里应外合”的角度,说明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血统其初本是 华夏人,但后来其与胡夷混杂,并进行了联姻。唐高祖李渊的母案独孤氏、皇后窦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来李唐士族长期与少敏民族生活在一起。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和亲六次,与吐谷浑和亲三次,与吐蕃和亲两次,与回纥和亲八次,与南诏和亲一次,等等,共计和亲二十八次。诗圣杜甫曾在《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写道:“绝城遥怀怒,和亲愿结欢。”阁朝隐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写道:“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陈陶在《院西行(其四)》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等

材料二   苏郁在《咏和亲》中 写道“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宋人王钦若也认为和亲不过就是传统的羁縻说,“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靳翠萍在(唐与吐谷浑和亲关系始末考》一文中指出:“和亲在唐与吐谷浑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 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杜甫等部分文人对唐朝和亲政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政府采取和亲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苏郁等部分文人眼中和亲政策存在的弊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时称“番椒”。明代的外来物种还有番豆、番茄、番薯等。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杭州)中有:“番椒丛生,白花,子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虽有番椒的形态记录,但高濂却忽略了它的食物属性。辣椒最早作为食物的记载出自贵州的地方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写道:“海椒,俗名辣火,土苗(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用以代盐.”在盐业官营的时代,贵州一个盐井都没有,甚至有谚语说“一石米换一斤盐”。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等

材料二   当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大层次的辛辣区;生活在辛辣区的人们将辣椒文化作为本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域内部,辣椒得到高度认同。国画大师齐白石受辣椒文化的熏陶而产生了浓厚的辣椒情结,他一改传统国画以梅、兰、竹、菊为对象的创作习惯,针对辣椒进行了一系列的绘画创作,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和对辣椒的赞颂。近年来,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饮食交流越来越深入,不少人因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转而以辣椒作为食疗产品进行身体调节。一些长期频繁食用辣椒的人也会适量地调节饮食习惯,改换清淡口味,调节生理机能,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辣椒传入中国虽只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辣椒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编自张艺凡、朱宏斌《珠椒传入中国的地域文化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传入中国的特点,并简析其传播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辣椒的食用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服饰发展史是一部变革的历史,自夏商开始,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的服饰始终在交流变革冲突融合中得以发展。古代服饰变革中,影响较大而且文献记载较为翔实的主要有以下几次:一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强兵强国而引进胡服;二是北魏孝文帝为稳固中原统治而实行汉化;三是大唐时期多元吸收使服饰呈现缤纷万象;四是满清时代“首崇满洲”,强迫汉人“剃发易衣冠”。自清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的中国 近代史上,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西服东渐,国人纷纷穿上了各式西式服装;孙中山 等民主革命人士倡导了民国服饰改革,融合中西服饰创制了中山装……改良了旗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维多利亚时期在位的1837-190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大众文化逐渐兴起,人们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优雅华美风转向简单自然的风格。国家元首穿着素朴,中上层阶级也不追求太过华美的服饰。各个阶层更多地穿上了适合自己工作、生活的衣服。这一时期服饰需求量的加大使女装也采用男装的平面纸样制作方法, 设计更加便利;缝纫机被很多制作工厂大量投入使用,服装生产规模变大,价格变低;化学染料取代天然染料在制衣工厂大量使用,服装色彩更加鲜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等人倡导民国服饰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服饰的变化的原因。
2022-10-0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十)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丛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