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6年,甘薯被西班牙人引入,之后从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接着传入英国。甘薯在欧洲的传播比较缓慢,一段时期内与马铃薯一样受到误解,被认为含有催欲素。17世纪,甘薯在西班牙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欧洲,由于饮食习惯和地理条件各有差异,甘薯始终不如马铃薯那么普及。

——张箭《甘薯:从美洲到中国》

材料二   番薯(甘薯)传入中国,名称因地区而不同。关于番薯传入我国途径大概有二:一是由海路传入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一是由陆路传入西南边疆的云南。番薯传入后传播很快,在明代后期数十年间,闽广就广为种植,江浙也开始发展。从清初到乾隆间,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及东北三省未见有关番薯记载之外,其它各省都已种植。由嘉庆至道光,番薯的种植在各省区向纵深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社会经济中占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甘薯在欧洲和中国传播状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甘薯传入欧洲和中国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二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官659人,约占91%。

——摘编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三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摘自朱弁《曲洧旧闻》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摘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于孝公十二年(350年),颁布了土地制度的法令。史料记载:“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并广招天下百姓开垦土地。商鞅提出了“分田数”原则,“分田数”就是“分田之数”,也就是根据户口,按一定数量授田。对一般农户无地而“欲田宅”者以及从别处招徕的“新民户”授予份地。无田或少田户可以授予垦草田。已受田者,可以酌情配给荒田。那些劳动力富裕的农户,可以在官定数目之外额外从国家受田。但是也有一个原则,这就是人力与地力搭配必须得当,既尽人力又尽地力。《商君书境内篇》说:“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所谓“益”,就是在原来授田基础上有所增益。

——摘编自漆侠主编《历史风云在改革中激荡》


(1)根据材料,归纳商鞅土地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土地制度改革。
2022-10-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3届高三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上海·期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2022-10-1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上海专用)02
5 . 文化传播中的碰撞和冲突。

材料一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及影响。
铁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2)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材料三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自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3)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武王克商后,西周王朝为巩固新政权,委派周召二公又在镐京(宗周)之东营建一座新的都城——洛邑(成周)。关于营建成周的相关史料摘录如下:

材料四

史料种类

内容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

武王克商后就有在洛阳建都的计划: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所说的中国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

《汲冢周书·作雒解》

这座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史记·周本纪》

武王克商后对周公说:定天保,依天室(有学者解释天保是顺从天意的国都,天室是举行重大祭礼、典礼和施政的地方)。

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曶鼎》和《小克鼎》等铭文

西周王朝布防成周八师,控制着大量被迫迁居洛邑的殷商贵族。成周八师镇抚东夷、淮夷和荆楚之事,史书亦缺乏记载。

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中出土的遗物

有青铜兵器四百多件和马车配件上千件。兵器的种类有戈、矛、剑、戟、钱、镞,分别出在130多座墓中。

——摘编自:张剑 吴少珉《试论西周时期洛邑的历史地位》

(4)依据以上材料,概括西周营建东都成周(洛邑)的主要原因。
边疆·疆域

材料五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理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磊城(今新疆轮台)。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为了扶持东西交通的发展,西域都护府不仅稍筑列亭,连成而西,还对于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还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通道。

从公无前105年开始在西域实施屯田,汉朝政权专门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成卒屯田。到了东汉时期屯田仍在时断时续地进行。自汉朝以后,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两宋时期都把边防屯垦作为一个重要军事策略

(5)依据材料五,概述汉朝政权经略西域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阶段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6 . 探究历史人物,要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与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现存宋摹本,此局部画面描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北海人,今山东省青州市)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材料二   《宣和画谱》记载:(南唐)后主李煜想重用韩熙载,又听闻其行为荒诞,于是命画家顾闳中夜至其府第,暗地观察当夜宴会场景,再凭借记忆以图绘方式呈告后主。

——摘编自单国强《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材料三   韩熙载的朋友徐铉为他撰写墓志。墓志本为歌颂志主而作,何况出自亲近友人之手,徐铉虽也赞赏他的才艺,更批评他纵逸放诞,不循法度,名重于世,与名相终隔一间。

——摘编自陈尚君《<夜宴图>内外的韩熙载》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一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目的。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韩熙载晚年展现生活荒诞形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徐铉对韩熙载进行评价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2-09-2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2-2023学年高一初高衔接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7 . 私人藏书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藏书兴起。《庄子》记载“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多方,其书五车”,孔子“藏书于周室”。《汉书》记载:孔子晚年整理典籍,创立了“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文献整理方法。《墨子》记载“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韩非子》记载“今境内之民……藏孙(武)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材料二隋朝的私人藏书以许善心、柳辩二人最为著名,他们都藏书近万卷。唐朝的藏:书种类包罗万象,藏书万卷以上者近20人。隋唐藏书家还参用自己的藏书进行目录编纂工作。

——摘编自吴修琴《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发展述略》等

材料三在目录学领域,私人藏书目录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来源之一。很多的学术典籍虽失传于政府书库馆阁之间,却往往可以在私人藏书中一窥堂奥,因此不少私人藏书目录成为后世国史编纂的重要参考。

——乔楚《古代私人藏书目录与政府藏书目录书写原则比较》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隋唐私人藏书与春秋战国私人藏书的差异,并分析推动这两个时期私人藏书发展的历史原因。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私人藏书的文化价值。
2022-04-10更新 | 655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自画像,《后汉书》中就有相关记载,但遗留下来的画迹极少。现存最早的自画像则是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此画是以描绘具体事件为主的群像画。元代赵孟頫《自写小像图页》通过环境来烘托气氛表达主观感受的做法,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明代波臣派曾鲸在继承粉彩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大多数画家的立意构思都将“我”的因素融进大自然,用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和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无关系。

——摘编自刘爽《中国自画像的演变》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女性在画作中对自我的表达极其有限,其写真附着于男权话语的审美观念,处于“被观看”的境遇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纷纷开办女校,中国第一批接受现代美术科班教育的女性诞生。民国时期学习西洋美术,训练学生人物写生,自画像成为了当时女性表达自我、书写个人精神的一种图式。在近代女画家谱系中,郁风是以女杰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郁风是三四十年代活跃于抗战救亡宣传战线上的战士,其自画像《风》通过对面部表情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富有冲击力和紧张感,表达了处于民族危机中画家本人所蕴含的革命热情和战斗精神。

——摘编自彭哲敏《近代中国女性自画像的形象建构与自我书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自画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女性自画像的变化及原因。
2022-08-0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9 . 边疆民族关乎国内民生与主权得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弥勒佛殿上面的“观音拂水”浮雕,具有古代美术风格,主殿门框和斗拱上的供奉天女形象,具有古代木刻特点,这些都具有敦煌石刻的笔法。整个佛殿表现了汉族工匠的高超石刻技艺,值得建筑、美术家们研究。西藏历史资料中说:“文成公主也从内地招来许多木匠、神象塑匠”,他们在这些建筑物上留下了功绩是毋庸置疑的。

——《大昭寺史实叙略》

材料二   从云南各少数民族上层政治首领的角度来看,除了不愿意接受大一统的政治统治之外,也还有文化冲突的问题,《明史·四川土司传一》记载说各少数民族的土官:“皆据险阻深,与中土声教隔离。”……因此,整个明代,云南都不断发生少数民族首领与朝廷的矛盾冲突。

——王文光《论明代的改土归流》

材料三   清朝边疆政策在……顺、康、雍时期为发展阶段。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疆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西北地区准噶尔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其边疆政策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大体有以下几项: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上述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围绕这些内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摘编自督辉《清朝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内地工匠在大昭寺留下的功绩。从文物的角度论证大昭寺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见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推行改土归流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措施的意义。
(3)阅读材料三,在下列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论证。①蒙古在清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试从政教制度的角度例举清朝管理蒙古的举措。②边疆稳定关乎国家主权得失。结合所学,说明清政府捍卫边疆地区国家主权的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并出现了某些新的规模和因素。据记载,明初全国人口有6000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变化,到了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为1.5亿左右,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3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这一时期,耕地大量拓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出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一批不仅出租土地,还采用招募雇工,自己直接经营的“经营地主”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地主自己经营的方式有所减少,而“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发展。从明代后期开始,手工业中,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雇佣关系大量出现,到了清代,这种雇佣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临时待雇的机工,成为这种雇佣制的保证。由明中期到清代,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大批以商品经济活动为主的商业城镇,江南地区更有大量的中小市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内贸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发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明中期以后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行千余年的以铜钱纸钞为主的货币制度,逐渐为白银为主的货币制度所取代,这种货币制度的改变,反过来大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规模和新因素产生的原因。
2022-04-0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